1、子韦
宋景公在位时,宫里有位叫子韦的史官,专管观星望月的事儿。那会儿景公特别看重懂天文的人,不光给子韦上大夫的高位,还特意在宫里盖了座层叠的高阁,让他住在上面方便观测天象。
待子韦更是精细——每天吃的是稀罕物:养在水渠里的肥野鸭,要用桂花酒来煎;庭院里丛生的竹笋,得蘸着蜜浆吃;淇水漳河里的肥鳢鱼,要配着青茄脯蒸;九江产的珠米,得用兰草和紫苏来煮;连喝的水,都是华清井里沉淀出的清冽井水,装在细绢滤过的容器里。每次开饭,厨子都要先敲钟,等子韦应声了再击磬,才算正式上菜。阁里还挂着按四季准备的衣裳,春夏的缀着金玉饰件,看着清爽;秋冬的缝着翡翠绒,裹着暖和。每天清晨,宫人还会在阁前的坛台上烧起异香,说是能清净心神,助子韦观天象。
这天傍晚,阁外忽然来了个怪人。那人穿着粗布短衣,背着个草编的书箱,走到宫门就拍着门求见,说:“听说景公敬重懂阴阳五行、能观天象经纬的人,我特地来拜见。”守卫不敢怠慢,赶紧报给景公。景公正好奇有人敢和子韦比本事,便让人把怪人请进了崇政堂。
一开口,那怪人就显出了真本事。先说未来的事儿,哪月会有风雨,哪日会有收成,说得明明白白;又提过去的事,连几年前某次祭祀时的异常天象都能说清,桩桩件件都和景公记得的分毫不差。景公又惊又喜,留他在宫里住下,还让人照着子韦的规格准备衣食。可怪人却摇头拒绝了——夜里观星,他就坐在阁外的石阶上,仰头看天;白天推演,就捧着自己带来的旧算筹、旧图册,在殿角的小桌前忙活。送来的金玉衣裳他不穿,珍奇吃食他也不动,每天只吃些粗米淡菜,穿自己那身旧衣。
子韦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这天他找到景公,躬身谢罪:“陛下待我这般优厚,可我观天象、推吉凶,总还有疏漏;可那位贤者,凭着一双眼、一双手,不用珍馐美衣,却能断事如神。看来真正的本事,从不在外物的奢俭,而在人心的专注啊。”景公听了,也点头称是,随后便减少了对子韦的物质供给,转而让他多和怪人交流,专心钻研天文历法。
后来子韦跟着怪人学了不少真本事,观星望气越发精准,帮着景公预判了好几次灾害,让百姓少受了许多苦。而这事儿也渐渐传开,人们都说:真正的才华,从不是靠锦衣玉食堆出来的,心无旁骛的专注,才是最珍贵的“宝物”。
2、赵廓
齐国人赵廓打小就痴迷修道,听说吴地的永石公是位得道高人,便背着行囊千里迢迢去拜师。到了永石公的居所,他每日洒扫庭院、研磨丹砂,跟着师父修习吐纳之术,钻研变化之道,一晃就是三年。
这天,赵廓跪在永石公面前,低声说:“师父,弟子离家已三年,想念家中父母,想回去探望一番。”永石公抚着胡须,目光落在他身上,摇了摇头:“你的道法还没修到火候,根基不稳,此时下山怕是要惹出祸事,再留些时日吧。”可赵廓归心似箭,再三恳求,说自己只是回家看看,绝不会乱用所学。永石公见他态度坚决,叹了口气,终究还是松了口,只是临行前反复叮嘱:“遇事定要沉着,切不可轻易显露法术,切记,切记。”
赵廓揣着师父的叮嘱上了路,一路晓行夜宿,眼看就要到齐国边境。这天傍晚,他走到一处驿站歇脚,刚坐下喝了口茶,就见几个穿官服的小吏闯了进来,手里拿着画像,挨个儿比对。原来最近齐国有盗贼作乱,官府正在四处抓人,赵廓是外乡口音,又背着个鼓鼓囊囊的行囊,顿时被小吏们盯上了。
“你是哪里人?来这儿做什么?”一个领头的小吏眯着眼问,手按在腰间的刀上。赵廓心里一慌,忙说自己是齐国人,在外拜师学艺,如今正要回家。可小吏们哪里肯信,只当他是盗贼同伙,就要上前绑他。赵廓急了,想起师父教的变化之术,趁小吏们没留神,转身就跑,跑出百余步后,心念一动,身子一晃,竟变成了一只青鹿,蹦蹦跳跳地往巷子里钻。
小吏们见状都傻了眼,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这人会妖法!快追!”一群人提着刀追进巷子,青鹿跑了一阵,渐渐体力不支,见巷边有个墙角,便蹲在那儿喘气。小吏们很快追了上来,青鹿慌不择路,又一变,成了一只白虎,张开嘴唬人。可小吏们人多,拿着刀围着它,白虎也不敢扑,只能掉头再跑。跑着跑着,见路边有一堆粪土,情急之下,白虎一头扎进去,又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老鼠,缩在粪堆里想躲过去。
领头的小吏经验丰富,看着粪堆冷笑一声:“能变来变去,肯定就是他了!”说着让人拿来树枝,在粪堆里拨找,很快就把那只老鼠挑了出来,用绳子捆住。刚一捆紧,老鼠“吱”的一声叫,又变回了赵廓的模样。小吏们上前按住他,押着就往县衙送,最后一层层上报,竟把他关到了齐国的大狱里。按照当时的律法,会“妖术”惑众的人要判弃市之刑,也就是在闹市处死,警示众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