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很快传到了吴地,永石公听说后,拍着桌子叹道:“都怪我,当初不该心软让他下山,他这性子,果然出事了!”说着便收拾了东西,连夜赶往齐国都城。到了城外,他求见齐王,说:“听闻大王囚禁了一个能变形的人,那人是我的弟子,并非妖邪,还望大王容我一见。”齐王早就好奇这个会变戏法的囚犯,便答应了,让人把赵廓带到大殿,又派了士兵把大殿团团围住,以防他逃跑。
赵廓一见永石公,眼泪就下来了:“师父,弟子错了,不该不听您的话。”永石公没怪他,只是看向齐王:“大王,我弟子并非有意作乱,只是情急之下用了法术,还望大王开恩。”齐王刚要开口,赵廓忽然想起自己还有法术,心里一急,又想像之前那样变老鼠逃跑,身子一缩,真就变成了一只小老鼠,在地上乱窜。士兵们见状,纷纷举着兵器围过来,眼看就要踩到老鼠。
就在这时,永石公从座位上站起身,身子一晃,竟变成了一只老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鹰,展开翅膀“呼”地一下飞起来,爪子一伸,就抓住了地上的小老鼠,然后直冲殿外,穿过窗户,飞进了云端。士兵们追到窗边,只能看着老鹰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
飞到安全的地方,永石公才变回人形,把赵廓放了下来。赵廓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师父,若不是您救我,我这次必死无疑。”永石公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救你,不是因为你法术多高,而是怕你白白丢了性命。你要记住,道法不是用来逃避责任、急中乱闯的工具,而是用来约束自己、保护他人的本事。若只学了皮毛就狂妄自大,迟早会栽大跟头。”
后来赵廓跟着永石公回到吴地,再也不提回家的事,潜心修习道法,不仅磨炼了本事,更磨平了浮躁的性子。多年后,他也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道长,常常告诫弟子:真正的修行,修的不只是术,更是心;一时的小聪明救不了急,沉稳的心境和端正的本心,才是能护人走得长远的“法术”。
3、樊英
东汉年间,有个叫樊英的人,最擅长解读图纬之学——那是种能从天象、谶语里看透天地间隐秘事理的学问,不管是远方的灾祸,还是身边的变故,他都能说得分毫不差。
永泰年间,樊英受召入宫见皇帝。刚进大殿,他忽然朝着西南方向凝神看了许久,眉头微微蹙起。皇帝见他神色异样,便问缘由。樊英收回目光,躬身答道:“陛下,成都今日会发生火灾。”皇帝将信将疑,毕竟成都远在千里之外,哪能说着火就着火?可没过几天,蜀郡的奏报就送到了京城,说成都果然在那日起了火,连起火的时辰都和樊英说的一模一样。更奇的是,奏报里还提了一句,当时恰好有一场东北风带来的雨,火刚烧起来就被浇弱了,没造成大的灾祸——这话竟也和樊英后来补充的如出一辙,满朝文武都暗自叹服。
樊英不仅能预知远方的事,还能感知身边人的安危。有天傍晚,他在家中忽然披散头发,拔出佩刀在屋里挥砍,动作又急又快,像是在和看不见的人搏斗。他妻子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拉住他,问他这是做什么。樊英停下动作,喘了口气说:“郗生遇到贼了,我这是在帮他脱困。”郗生名叫郗巡,是樊英最看重的弟子,当时正背着行囊去远方游学,已经走了十几天。
过了半个多月,郗巡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一见到樊英就跪下来磕头:“师父,您救了弟子一命啊!”原来他在半路经过一片山林时,真的遇到了两个劫道的贼人,眼看就要被抢走财物、甚至危及性命,忽然从路边的草丛里跳出个披散头发的老人,手里拿着根木棍,几下就把贼人打跑了。那老人没留下姓名,只说“你师父知道你有难”,就转身走了。郗巡这才明白,那天在家挥刀的师父,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遥相呼应,帮他躲过了一劫。
到了永建年间,宫里还发生过一件怪事。一天清晨,大殿上悬挂的铜钟突然自己响了起来,“嗡嗡”的声音在空荡的殿宇里回荡,吓得宫人都跪了下来。皇帝听说后也很忧心,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召集了满朝公卿商议,可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出这钟为何会自己响。有人想起了樊英,便提议请他来解惑。
樊英被请到宫里,围着铜钟转了一圈,又抬头看了看天,对皇帝说:“陛下不必担忧,这钟自己响,不是咱们朝廷有灾祸,而是蜀地的岷山崩塌了。钟是金属铸的,在五行里属‘子’,岷山是大地的脉气所聚,属‘母’,母山崩塌,子钟才会感应而鸣。”皇帝听了还是半信半疑,让人快马去蜀地探查。没过多久,蜀地的急报就到了,说岷山确实在钟鸣那天发生了崩塌,只是崩塌的地方偏僻,没伤到人。这下,皇帝彻底服了,连称樊英是“洞晓天地的奇人”。
可樊英自己却从不觉得这是“奇能”,有人问他为何能知过去未来,他总是笑着说:“不是我能看透天地,是天地间的事理本就有迹可循。就像钟鸣对应山崩,火灾遇雨而息,看似玄妙,其实都是阴阳、五行在相互感应。人只要能沉下心,仔细观察天地间的变化,守住内心的清明,自然能读懂这些‘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