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贤者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当朝相国裴炎的四弟,在虢州担任司户一职。虢州地界有一位被称为“周贤者”的人,隐居在深山之中,没人知道他来自何方。这位周贤者与裴司户交情不错。有一天,他神色凝重地对裴司户说:“裴兄,您的兄长贵为宰相,固然是好事。但是,我看他不出三年,便有杀身之祸,甚至会牵连家族,导致满门抄斩。这难道不令人恐惧吗?”
裴司户平日深知这位周贤者言行非凡,绝非等闲之辈,听他这么一说,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眼泪立刻就流了下来,赶忙躬身请教,恳求他指点一条解救之法。
周贤者见他情真意切,便叹了口气说:“灾祸的苗头尚未完全显现,现在补救,或许还来得及。你立刻请假,火速返回京城,将我的话原原本本告知你兄长。并让他准备五十镒(一镒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黄金交给你带回来。我可以在弘农山中,设坛做法,为他向上天祈祷,设法将这滔天大祸转移化解。”
裴司户不敢怠慢,立刻告假,马不停蹄地赶回都城长安,求见他的兄长——被封为河东侯的裴炎。裴炎这个人,非常看重家族亲情,尤其对兄弟极为友爱。每每有兄弟从远方来,他必定与之同寝同卧,谈笑风生,常常连续十几天都不回自己的内室就寝,足见其手足情深。
这天夜里,兄弟二人同榻而眠。裴司户瞅准机会,在夜深人静时,小心翼翼地将周贤者的预言和盘托出,并转达了需要黄金用于祈禳的请求。
然而,裴炎身为当朝宰相,学识渊博,向来不信鬼神之事,对于那些民间巫术、镇魔驱邪的套路,更是常常嗤之以鼻,甚至会对谈论这些的人厉声呵斥。他听完弟弟这番“鬼怪乱力”之言,尤其是听到需要大量黄金时,不由得勃然大怒,猛地坐起身来,呵斥道:“四弟!你也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如此不明事理,竟跟着那些愚昧之徒一起妖言惑众!那种山野村夫能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他编造这些危言耸听的话,目的不就是想骗取钱财吗?你居然还信以为真,真是糊涂!”
他越说越气,指着弟弟的鼻子继续训斥:“我裴炎行得正坐得直,上忠于朝廷,下无愧于心,一切遵循国法礼制。个人的生死祸福,家族的兴衰荣辱,皆由自身行为和时势决定,岂是那种装神弄鬼的把戏所能左右?你立刻回去,安心做你的司户,不要再被这些邪说迷惑,更不许再提什么黄金之事!”
裴司户被兄长骂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心中虽然万分焦急与委屈,却也不敢再辩驳。他知道兄长的脾气,认定的事情绝不会回头。他在京城盘桓了几日,见兄长态度坚决,毫无转圜余地,只得垂头丧气地返回了虢州。
回到虢州后,他立刻去找周贤者,羞愧地告知了兄长拒绝的前后经过。周贤者听罢,仰天长叹一声,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悲悯神色,对裴司户说:“令兄不信天数,固执己见,大祸已然无法避免。非是我不愿相助,实是机缘已失,无力回天了。裴公……在劫难逃啊。” 说完,他便摇头不语,不再多言。
裴司户心中虽然依旧忐忑,但见事已至此,也只得将信将疑,怀着巨大的忧虑,度日如年。
此后,朝廷政局风云变幻。武则天权力日益巩固,对李唐宗室和潜在政敌的清洗也愈发酷烈。裴炎因自身立场、某些政见与武则天相左,加之卷入权力斗争,最终果然被武后认定为谋逆,被捕下狱。
在狱中,裴炎或许曾回想起弟弟那晚带来的警告,心中是否曾有过一丝悔恨,已无人知晓。不久,他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内心的绝望与挣扎达到了顶点,试图自尽以逃避刑场之辱,却未能成功。
据当时记载以及后来流传的说法,裴炎被行刑后,头颅被砍下。奇异的是,第二天清晨,看守尸体的狱卒发现他的头颅竟不翼而飞,四处寻找,最后才找到,并且那头颅上的发髻,竟然与他的左脚缠绕在了一起。这个离奇的结局,竟与当初周贤者那看似荒诞的“身戮家破”预言,在细节上都可悲地吻合了。裴炎一族,也确实因此案受到了牵连。
固执与轻信,皆不可取。但面对善意提醒与潜在危机,闭目塞听、盲目自信,往往会错失化解风险的良机。智慧,在于懂得甄别信息,敬畏未知,并在关键时刻保持一份审慎与谦逊。有时,放下成见,或许就能看见不一样的生机。命运之舟,需以理智为舵,以开放之心为帆,方能更稳妥地航向未来。
2、王常
唐至德二年,天下纷扰,狼烟四起。洛阳人王常立于终南山中,任凭山风卷起他褪色的衣袂。这是个以侠义之名震动河洛的奇男子——见不平事,纵是权贵亦敢拔剑;遇饥寒人,纵是最后一袭衣半碗饭亦愿相赠。而今他望月长叹:“欲平天下乱,无权无兵;欲救苍生寒,自身尚难温饱。都说苍天佑善,何以至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