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政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住着一位名叫保政的隐士。此人来历神秘,没人知道他从何处来,只知他常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褐,腰间系着根麻绳,麻绳上挂着个巴掌大的铜铃,走起路来“叮铃”作响,在寂静的山林里格外清亮。
保政不像别的隐士那样躲在深谷里闭门清修,反而常下山去附近的村落走动。村民们起初对他有些生分,可日子久了,发现这位隐士没半点架子——见着老人挑水会主动搭把手,遇着小孩迷路会耐心送回家,谁家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他还能从怀里摸出些晒干的草药,嘱咐几句煎服的法子,往往一用就见效。一来二去,村民们都把他当自家人,路过他家那间简陋的茅庐时,总会顺手捎些米面、蔬菜过去,保政也不推辞,收下后总会笑着说句“多谢”,下次再见面,又会把自己编的竹篮、采的野果回赠给人家。
有一年冬天,终南山下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下了三天三夜,把山路都封得严严实实。村里有个叫阿牛的少年,前一天上山砍柴时跟家人走散了,全家人在雪地里找了一天一夜,连个人影都没见着,阿牛的母亲急得直哭,村民们也都跟着揪心——这大雪天在山里待着,别说冻饿,就是掉进雪窟窿里,也难有活路。
就在大伙都快绝望的时候,保政背着个东西从山上下来了。走近了大伙才看清,他背上裹着厚厚的干草,里面正是昏迷的阿牛。保政的眉毛、胡子上都结了冰碴,脸上冻得通红,鞋子也被雪水浸得湿透,可他把阿牛放下时,动作却格外轻。他摸了摸阿牛的额头,又掐了掐阿牛的人中,过了一会儿,阿牛慢慢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喊了声“娘”。
阿牛的母亲扑过去抱住儿子,哭着对保政磕头:“恩人!您真是我们家的恩人啊!”保政连忙把她扶起来,说:“举手之劳罢了,快把孩子带回家暖暖身子,再熬点热粥给他喝。”村民们都围上来问他是怎么找到阿牛的,保政笑了笑,指了指腰间的铜铃:“这铃铛认路,跟着它走,就找着了。”大伙听了都觉得神奇,可再追问,保政却不再多言,只说要回茅庐取暖,便转身走了。
这事很快传到了长安城里,有个姓王的官员听说了保政的事,觉得他是个有真本事的人,便派人去请他出山为官。派去的人到了茅庐,说明来意后,保政正在劈柴,他停下手里的斧头,对来人说:“我自在惯了,受不了官场的约束,你回去告诉王大人,多谢他的好意。”来人不甘心,又说:“大人说了,只要您肯出山,要什么官职、什么赏赐,都能满足您。”保政摇了摇头,指了指茅庐外的雪景:“你看这山里的雪,落得自在;山里的树,长得随心,我待在这里,就像雪和树一样自在,何必去官场里受束缚呢?”来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回去复命。
可没过多久,又有人来找保政了——这次是唐玄宗身边的太监。原来,王官员没请动保政,反倒把他的事说给了唐玄宗听,唐玄宗正好奇世间有没有奇人异士,便下旨让太监去请保政入宫。太监到了茅庐,拿着圣旨宣读,可保政却只是站在原地,既不接旨,也不跪拜。太监急了,说:“你可知抗旨是要杀头的?”保政却平静地说:“我知道皇帝的威严,可我也知道自己的本心。我生来就不是当官的料,就算进了宫,也帮不了皇帝什么,反倒会误了事情,不如留在山里,还能帮衬帮衬村民。”
太监见他软硬不吃,只好把情况回禀给唐玄宗。唐玄宗听了,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保政是个有骨气的人,便不再强求,只是让人给保政送了些布匹、粮食,算是表达敬意。保政收下了东西,转手就分给了村里家境贫寒的人家,自己依旧过着劈柴、种菜、下山帮人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保政在山里住了几十年,可模样却没怎么变——还是三十来岁的样子,腰不弯,眼不花,走起路来依旧健步如飞。村里的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被他救过的阿牛,都已经成了爷爷,可每次见着保政,还是会恭敬地喊一声“保政先生”。有人问他是不是修道成仙了,保政总是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人,不过是活得简单,想得明白罢了。”
有一天,保政跟往常一样下山去村里送草药,路过村口的老槐树时,突然停住了脚步。他摸了摸腰间的铜铃,对围过来的村民说:“我要走了。”村民们都愣了,问他要去哪里,保政却只是摇了摇头,说:“去该去的地方。”他把身上的草药分给村民,又把茅庐的钥匙交给阿牛,说:“茅庐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些晒干的草药,你们要是用得上,就拿去用。”说完,他转身往山上走,腰间的铜铃“叮铃”作响,越走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山林深处。
村民们后来去茅庐里看,发现里面果然收拾得干干净净,桌子上还放着一本手抄的草药书,上面记着各种草药的用法,字迹工整清秀。大伙把这本书好好收着,村里有人生病时,就照着书里的法子找草药,往往都能治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