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云破月开,一道清辉洒落。神人踏月而下,衣带飘举:“为何怨天?”
王常按剑而立,目光如炬:“平生所愿,不过人间太平。尊神何人?”
“我有化土为金、点石成金之术。”神人声如清钟,“虽不能定鼎天下,却可解万千饥寒。你可愿学?”
月光下,王常的眉头渐渐锁紧。他想起史册所载——秦皇汉武,求仙问道,终成泡影。那些求长生、寻点金的帝王,哪个不是徒留笑柄?
“神仙之术……”他缓缓收剑入鞘,目光越过神人,望向山下沉睡的苍茫大地,“典籍明载,此术虚妄。秦皇汉武倾举国之力,终究镜花水月。若此法真能济世,天下何至仍有饿殍?”
神人静立不语,月光在他周身流转。
王常忽然笑了,那笑容里有释然,更有坚定:“我要的,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我要的是这世上再无需要点金术才能活下去的人——让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武者保家国,文者安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大术。”
他拱手一礼,转身走向下山的路。晨光初现,照亮他坚定的背影。
神人目送他远去,微微颔首,化作一缕清风消散。山林间只余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痴儿…然其志可嘉。”
真正的点金术,不在幻化金石,而在点醒人心。最珍贵的神通,是明知前路艰难,仍选择脚踏实地、一步步改变世界的勇气。理想之路从无捷径,唯有用双手耕耘,方能在现实的土壤里开出希望之花。
3、叶虚中
唐贞元初年,丹阳县令王琼已连续三年在官员考核中名落孙山,不得升迁。眼看同僚纷纷告就,唯独自己困守原地,他心中积满了懊恼与愤懑,如同被阴云笼罩,终日郁郁寡欢。
在几近绝望之际,他听闻茅山有一位名叫叶虚中的道士,年逾九十,据说有通灵之能,可代人间天庭传递文书。走投无路的王琼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他沐浴斋戒,怀着无比虔诚又焦灼的心情,登上了茅山,拜谒这位老道长。
叶虚中虽已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但眼神依然清亮。他听了王琼的诉苦,看着他被功名利禄灼烧得通红的双眼,沉默良久,终究不忍拒绝,勉强答应为他焚奏一章,向上天询问仕途吉凶。
道坛之上,香烟袅袅升起。老道士用尽气力,将写有王琼疑问的奏章就着烛火点燃。那青烟承载着黄纸,竟未立刻散灭,反而飘飘摇摇直上青天,最终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功夫,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那已焚化的奏章灰烬竟飘飘荡荡,重新落回地面。
更令人惊骇的是,在奏章残骸的末尾,赫然出现了几行朱红色的字迹,仿佛是上天亲笔批注,墨色淋漓欲滴。上面清晰地写着:
“受金百两,折禄三年;枉杀二人,死后处分。”
王琼抢步上前,只看了一眼,顿时如遭雷击,脸色惨白,浑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空。那两行朱批,像两把利刃,瞬间剖开了他精心维持的官服与伪装。
“受金百两,折禄三年。”——他想起去年那个豪商为求方便送上的一笔厚礼,他当时还暗自得意,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枉杀二人,死后处分。”——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前年那桩争产案,他收了对家的好处,胡乱判案,致使蒙冤的两兄弟不堪受辱,在狱中双双自尽。他当时只以“刁民畏罪自裁”上报,内心虽有一丝不安,但也很快被权势带来的快意所淹没。
此刻,这些他以为被深深掩埋的罪孽,竟被这从天而降的朱笔,毫不留情地公之于光天化日之下。原来,他仕途的阻滞,并非时运不济,而是早已被上天记录了罪责,折损了官禄福报;而那两条人命,更大的惩罚还在死后等着他。
他失魂落魄地下了山,所有的愤懑不平都化作了无尽的恐惧。那两行朱砂字,如同烙印,日夜在他眼前浮现。他变得疑神疑鬼,寝食难安,身体也迅速垮了下去。
一年后,王琼果然突发暴病。在弥留之际,不知他是否看到了那因他枉死而前来索命的兄弟,也不知他是否真正懊悔当初的贪念与酷行。他最终在巨大的惶恐与痛苦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去面对那朱批所言的“死后处分”了。
举头三尺,神明未必常在,但人心自有善恶标尺,天地自有因果循环。试图借助外力窥探乃至篡改命运,往往徒劳。真正的“吉凶”并非外来的判词,而是自身行为一点一滴积累的必然结果。清廉自守,仁心待人,方能行走于世,心安理得,这才是最稳固的立身之本。
4、郑君
唐贞元末年,郑君时任盐铁信州院使,掌管一方矿冶盐务。他为人刚正,治下严明。这一日,衙署中来了一陌生汉子,形貌粗野,来历不明,大摇大摆地向小吏们索要酒食,态度蛮横,言语间满是威胁。吏员们似乎对他颇为忌惮,竟不敢阻拦。郑君闻报大怒,命人将其拿下,按在庭前,施以笞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