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秦岭笼罩在薄雾中,周远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山坡上跳跃的金黄色身影——那是一群秦岭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仅存不到四千只。它们灵巧地在树梢间荡跃,阳光给蓬松的毛发镀上一层金边,宛如活生生的艺术品。
周总,最新统计出来了。生态学家杨教授走过来,手里拿着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目前观察到金丝猴23只,包括3只幼崽。这个种群之前从未在这一区域出现过。
周远接过照片,心头一沉。金丝猴的出现意味着蜀道工程K78+300至K79+150段正好穿过它们的栖息地。按照原计划,下周就要开始这段路基施工。
能绕开吗?周远问身边的王志刚。
几乎不可能。王志刚摊开地形图,北侧是悬崖,南侧是古滑坡体。改线至少要增加五公里,造价多出三亿。
回指挥部的路上,周远的手机响了。是环保组织的抗议信,措辞激烈:...蜀道工程将毁灭秦岭金丝猴最后的家园...我们要求立即停工,重新评估生态影响...
周总,媒体也开始关注了。秘书小跑着跟上他,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申请采访。
会议室里,各方代表争论不休。施工方坚持按原计划推进,环保人士则寸步不让,甚至威胁要发起全国联名抗议。周远静静听着,目光不时瞥向窗外那片金丝猴活动的山林。
爸,我有个想法。一直沉默的周晓楠突然开口,能不能借鉴我们在林芝段的做法,建设生态廊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位年轻的女工程师。周晓楠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一组图片:这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野生动物通道。高速公路从下方穿过,上方保持植被连贯,动物可以安全通行。
造价呢?财务负责人立刻问。
比改线便宜60%。周晓楠早有准备,而且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周围岩壁纹理,让廊道与自然环境无缝融合。
环保组织的代表冷笑一声:纸上谈兵!金丝猴对栖息地的要求极其苛刻,一点干扰都会导致种群迁移。
杨教授,您怎么看?周远转向生态学家。
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理论上可行,但需要大量前期研究。金丝猴的活动范围、食性、行为模式...这些数据至少要半年才能收集完整。
半年?周远心里计算着工期压力。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部里领导的来电。
周远啊,金丝猴的事上面很关注。领导的声音透着疲惫,原则就一个:既要保护生态,又要确保工期。你自己把握分寸。
挂断电话,周远感到一阵烦躁。这种模棱两可的指示,往往意味着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要由他来承担。
会议不欢而散。深夜,周远独自在办公室研究方案,突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周晓楠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
爸,您看这个。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一段视频。画面中,几只金丝猴正在树林间嬉戏,其中一只幼崽好奇地凑近镜头,圆溜溜的眼睛充满灵性。
这是我今天下午拍的。它们多可爱啊...周晓楠的声音柔软下来,记得我小时候,您带我去动物园看金丝猴,说它们是山林的精灵。现在,我们真的要夺走它们的家吗?
周远望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想起了二十年前那个在动物园兴奋不已的小女孩。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决定这些命运的人。
晓楠,你知道蜀道工程对当地百姓意味着什么吗?周远调出另一组照片——破旧的校舍,泥泞的山路,老人背着山货艰难跋涉...这条路能改变几十万人的生活。如果延误,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会打击整个西部大开发的信心。
父女俩沉默相对,各自坚持的理由都足够充分。最终,周晓楠轻声说:爸,我相信一定有办法兼顾。您不是常说,工程师的智慧就在于找到第三条路
第二天一早,周远带着团队再次来到金丝猴活动区。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突然,树梢一阵晃动,几只金丝猴出现在视野中,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不速之客。
它们好像不怕人?张浩惊讶地问。
杨教授解释:这一带偶尔有采药人经过,金丝猴已经习惯了人类的存在。关键是不要突然改变它们的栖息环境。
周远若有所思:如果我们不大规模砍伐,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同时控制施工噪音...有没有可能实现?
理论上...可以尝试。杨教授谨慎地回答,但需要极其精细的施工管理,几乎要一棵树一棵树地规划。
那就这么做!周远突然下定决心,重新设计施工方案,最小化生态干扰。晓楠,你负责与环保组织沟通;张浩,带队研发低噪音施工工艺;王总,协调资源保障。
新的方案很快成形:放弃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改用小型设备分段施工;保留所有成年树木,仅修剪必要枝干;设置隔音屏障和振动监测点;施工时间避开金丝猴活跃的清晨和黄昏。最重要的是,在路线上方保留一条50米宽的树冠走廊,让金丝猴可以安全穿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