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公布后,环保组织将信将疑,但同意派代表全程监督。施工方则抱怨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这不是效率问题,是责任问题。周远在动员会上严肃地说,我们修建道路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生活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
施工第一天,所有人都屏息以待。当第一台小型挖掘机开始谨慎地作业时,远处的树梢上,金丝猴们依然在悠闲地觅食,似乎对人类的举动毫不在意。
它们接受了!杨教授激动地记录着观察数据,这是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史上首次与濒危灵长类动物实现和平共处
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创举。央视的专题片将蜀道工程称为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的典范,环保组织也出人意料地发表了支持声明。
然而好景不长。一周后的凌晨,周远被紧急电话吵醒:K78+650段发生小型滑坡,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冲毁了一段刚建好的挡墙,更严重的是,落石惊扰了金丝猴群。
赶到现场时,周远看到周晓楠正和杨教授焦急地观察着远去的猴群。幼崽受了惊吓,但幸好没有受伤。周晓楠汇报,问题是它们开始向深山迁移,可能不会再回来。
滑坡原因很快查明:为保护树木根系,该段边坡支护没有按常规深度打入锚杆,导致结构强度不足。
必须加强支护!施工队长急得直跺脚,否则主汛期来临,后果不堪设想!
但深挖锚杆会破坏树木根系,周晓楠反驳,金丝猴就真的无家可归了!
周远站在滑坡边缘,俯视着脚下的乱石堆。两种责任在他心头拉扯——对工程安全的责任,对生态保护的责任。突然,他注意到滑坡断面露出的一段树根,虬结盘错,像一张天然的防护网。
等等...如果不用传统锚杆呢?周远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仿照树根的结构,做一种仿生支护系统?浅层分布,但覆盖面积大?
张浩眼睛一亮:就像榕树的气生根!分散但整体性强!我可以设计一种分叉式微型锚杆群,配合生物聚合物固结剂...
立即试验!周远拍板,同时,在滑坡段上方搭建临时喂食平台,吸引金丝猴回来。
三天后,创新的仿生根系支护系统试验成功。数千根细长的锚杆像真正的树根一样,在浅层土体中形成密集的网络,既稳固了边坡,又避免了大范围开挖。更妙的是,锚杆表面覆盖了与树皮相似的环保材料,视觉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周晓楠带领志愿者在安全区域搭建了喂食平台,每天定时投放金丝猴喜爱的野果和嫩叶。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猴群终于小心翼翼地回到了原来的活动区域。
它们回来了!周晓楠兴奋地向父亲报告,而且幼崽看起来更健壮了!杨教授说,可能是我们补充的食物帮它们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季节。
周远看着女儿晒得微黑的脸庞和闪闪发亮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自豪。这个曾经跟在他身后问东问西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创意的工程师。
危机转化为契机。生态友好型施工成为蜀道工程的标志性创新,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日本NHK电视台专程前来拍摄纪录片,欧洲环保组织派团考察学习。更令人惊喜的是,金丝猴群似乎完全适应了施工环境,甚至开始利用施工便道上的涵洞作为雨天避所。
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杨教授笑着说,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常常超出人类的预期。
一个雨后的傍晚,周远和周晓楠站在观景台上,望着不远处的金丝猴群。夕阳给它们的毛发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晕,宛如跳动的火焰。猴群中,一只幼崽好奇地向施工区张望,丝毫不畏惧机器的低鸣。
爸,您看,周晓楠轻声说,它们信任我们了。
周远点点头,心中感慨万千。工程师的使命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学会与自然对话;不仅是建造道路,更是守护沿线的所有生命。这条穿越秦岭的蜀道,将不仅连接地理上的天堑,更将连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夜幕降临,指挥部的灯光次第亮起。周远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月光下的山影。他想起了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的古栈道,想起了碑文上记载的工程智慧,想起了金丝猴灵动的身影...所有这些,都将融入蜀道工程的血脉,成为这条新蜀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桌上摊开着下一阶段的施工图纸,其中最醒目的,是那条标注为金丝猴生态走廊的绿色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个承诺——对自然的承诺,对未来的承诺,对生命的承诺。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