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辽南平原热浪蒸腾,沈大高速沈阳至鞍山段的路基已经初具雏形。周远站在K15+800处的路基上,安全帽下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他弯腰抓起一把刚刚碾压过的填料,在掌心碾开——石灰稳定土的颗粒均匀,散发着淡淡的碱性气味。
周总,K16+050段的压实度检测结果。质检员小跑着递上一份报告,声音里透着不安,第九层的检测点C-3只有93.2%,离规范要求的95%还差...
周远眉头一皱,快步走向问题路段。远处,二十吨重的振动压路机正在来回碾压,钢铁滚筒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随着机械的每一次通过,路基表面都会泛起细小的波纹。
周远举手示意操作手关闭机器。他蹲下身,用地质锤在路面凿开一个小坑,取出深处的土样。土块在他指间轻易碎裂,明显含水量偏高。
这段是谁负责的填料?周远的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施工人员都停下了动作。
一个满脸尘土的年轻技术员怯生生地站出来:是、是我。昨晚那场雨过后,我们测过含水量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再测一次。周远递给他一个快速含水测定仪,路基施工最忌讳的就是抢进度忽视含水率。特别是我们这种高标准的沥青路面基层,一点马虎都会在五年后变成车辙和裂缝。
技术员重新取样检测,仪器显示屏上的数字最终停在8.5%。周远扫了一眼,转头对施工队长说:把这段九层全部刨掉,晾晒二十四小时后重新拌灰碾压。
周总!项目副总监王志刚急匆匆赶来,这段在进度计划上是关键节点,后天部里质检组就要来验收。要是返工的话...
那就连夜施工。周远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上的尘土,老王,你还记得去年我们在河北做试验段时,那个含水率超标的路段后来怎么样了?
王志刚顿时语塞。他当然记得——通车三个月后,那段路就出现了严重的网裂和沉陷,最后不得不全幅开挖重修,损失比当初返工大了十倍不止。
我这就去调备用班组。王志刚转身时又想起什么,对了,鞍山制梁场那边来电话,说第一片20米空心板梁已经浇筑完成,请您过去看看。
周远看了看表:告诉梁场,我下午三点到。他转向正在指挥刨铣机的马德才,马师傅,返工完成后直接给我打电话,不管几点。
马德才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咧嘴一笑:周总放心,我老马盯着的活,保证给您弄得跟镜面似的!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工地,周远却顾不上吃午饭。他驱车赶往三十公里外的中心试验室,那里正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作为中国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公路,沈大高速的路面结构层多达五层,每一层的材料配比都关乎这条神州第一路的寿命。
试验室里,几台烘箱正嗡嗡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沥青特有的焦油味。技术主任林工正在显微镜下观察矿料级配,见周远进来,立即递上一沓数据。
周总,按照您提出的骨架密实理论,我们调整了4.75mm以上粗集料的比例。林工指着图表上的一条曲线,现在间断级配的嵌挤力提高了15%,但2.36mm以下的细料孔隙率还是偏高。
周远接过数据,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数字和图表。他拿起试验台上的一份混合料样本,用手指捻了捻:增加1%的矿物填料,把沥青用量降到4.3%,再做一组马歇尔试验。
可是...林工犹豫道,规范规定的沥青用量下限是4.5%。再降低的话,担心低温抗裂性...
所以我们才要做试验验证。周远打开试验规程,指着一段文字,看这里,沥青用量的确定要考虑集料吸收和路面实际受力状态。东北地区夏季高温,沥青过量反而会导致车辙。
他卷起袖子,亲自操作起搅拌锅。黑褐色的沥青在加热的矿料中均匀裹覆,散发出腾腾热气。周远专注地观察着混合料的裹覆状态,不时调整搅拌时间和温度。
就是这种光泽度。他突然说道,将一铲混合料倒在白纸上,理想的沥青膜应该是这种均匀的咖啡色,既不过厚形成自由沥青,也不过薄露出集料。
林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立即安排助手按新配比制备试件。当周远终于想起吃午饭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他匆匆吞下一个早已冷掉的馒头,便赶往鞍山制梁场。
制梁场里,巨大的预制台座排列成整齐的方阵。第一片20米预应力空心板梁刚刚脱模,灰白色的混凝土表面光洁如新。周远绕着梁体仔细检查,手指抚过每一个角落,寻找可能的气孔或裂纹。
张拉控制应力取多少?他问梁场负责人。
0.75fptk,按照您审定的工艺。负责人递上施工记录,不过我们在初张拉时发现钢绞线的回缩量比设计值大了0.5毫米。
周远立即警觉起来:所有钢绞线都这样?锚具检查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