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过了,是限位板的槽口尺寸有0.1毫米的偏差,厂家已经重新加工了一批。
周远点点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他要求的。他蹲下身,检查梁底预埋的支座钢板,突然发现一处微小的锈迹。
这个梁编号多少?
SY-20-001,昨天刚浇筑的...
刨掉。周远站起身,语气不容置疑,预埋件锈蚀会直接影响梁体耐久性。告诉材料科,所有进场钢材必须增加防锈涂层检查。
梁场负责人面露难色:周总,这是首片梁,局里领导下周要来参观...
正因为是首片,才更要做到完美。周远的声音缓和下来,老李,你想想,三十年后当我们的子孙开车行驶在这条高速上,他们会感谢我们今天对质量的坚持。
夕阳西下时,周远回到K16+050段。返工后的路基正在做最后一遍碾压,马德才亲自驾驶着压路机,额头上的青筋在夕阳下清晰可见。周远取出随身携带的核子密度仪,随机选了三个点检测。
96.1%、95.8%、95.9%。他读出显示屏上的数字,向驾驶室里的马德才竖起大拇指。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探照灯次第亮起。周远回到指挥部,发现王志刚正在和几名技术骨干研究图纸。见他进来,王志刚立即汇报:周总,刚接到通知,交通部组织的全国公路系统观摩团下月初要来,重点看我们的软基处理段。
周远喝了口水润润干裂的嘴唇:准备一份详细的技术总结,特别是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另外...他话未说完,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
喂,我是周远...什么?他的表情骤然凝重,具体位置?...我马上到!
放下电话,周远抓起安全帽就往外冲:K22+600处路基出现异常沉降,最大处已经超过10厘米!
十分钟后,周远站在了事发地点。一段长约五十米的路基明显凹陷,裂缝像蜘蛛网般向四周延伸。他蹲下身,用钢尺测量裂缝宽度,最宽处已经能插进一根手指。
什么时候发现的?周远的声音低沉。
下午六点交班时还没异常。夜班施工员紧张地解释,刚才测量队做例行巡查时发现的,沉降还在继续...
周远立即组织人员设置警戒线,同时调来地质雷达对路基进行扫描。当雷达图像打印出来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路基下方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三米的空洞,位置刚好在排水板终止的深度。
立即停止半径一百米内所有施工!周远命令道,调取这个区段的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记录。
回到指挥部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投影仪将地质剖面图投映在墙上,一条红色的虚线标出了空洞位置。
原因基本明确了。周远用激光笔指着图表,这个位置原是一条古河道,我们虽然打穿了上部的软土层,但没发现下面还有一层高灵敏度的淤泥质土。排水板加速了排水固结,但也造成了局部水力梯度突变,引发了渗透破坏。
要不要回填?有人提议。
治标不治本。周远摇头,现在必须双管齐下:一是立即进行压力注浆稳定土体,二是在相邻区段增设观测点,监测孔隙水压力变化。
他转向王志刚:王总,你亲自负责注浆施工,用超细水泥掺水玻璃,每两小时向我汇报一次沉降数据。我负责重新计算这个区段的设计参数。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留在指挥部。桌上摊开的是厚厚一摞计算手稿,他手中的计算器不断发出声。窗外,注浆机的轰鸣和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探照灯将工地照得如同白昼。
凌晨三点,王志刚带着一身泥浆回来汇报:周总,注浆已经完成第一阶段,沉降速率明显减缓了。
周远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好。我刚复核完设计,需要在受影响区段增设一道横向排水盲沟,同时把路面结构层厚度增加5厘米以预留工后沉降余量。
这要增加不少工程量啊...王志刚犹豫道,要不要向部里报告?
如实汇报。周远合上计算书,但施工一刻不能停。你休息四小时,天亮后继续。
王志刚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点头离开了。周远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他知道,这个意外将会延迟工期至少一周,但他更清楚,掩埋问题只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天色渐亮,周远用冷水洗了把脸,准备前往注浆现场。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交通部总工程师办公室的专线。
周远同志,听说你们遇到了地质问题?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有力。
是的,王总工。周远简要汇报了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应急措施,但需要调整部分设计参数。
你的处理方案很专业。王总工的话让周远松了口气,但我更关心的是,类似问题在其他标段会不会再发生?
周远早有准备:我已经组织全线复查地质资料,重点排查古河道、塘沽等特殊地貌。同时建议在软土厚度变化大的区段增加动态监测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