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中村裕也如约而至。与上次不同,这次他穿着朴素的工装,带着专业的摄像和记录设备,态度也更加谦逊。
周先生,感谢您的开放态度。中村深深鞠躬,佐藤教授特意嘱咐我,要像学生一样虚心学习。
1:10的模型试验在临时搭建的实验棚内进行。巨大的钢架支撑着按比例缩小的岩锚-桩基复合体,周围模拟了岩溶地质环境。二十多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围在现场,气氛紧张而期待。
开始加载!周远下令。
液压千斤顶开始缓缓施压,模拟桥梁的恒载和活载。数据监测屏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模型发出轻微的吱嘎声。
荷载达到设计值的50%...位移量在允许范围内...
荷载80%...西侧3号锚杆应变异常!
周远立即叫停加载,亲自检查异常部位。原来是一根锚杆的节点处出现了细微裂纹。团队迅速调整参数,更换了新型复合材料,试验继续进行。
荷载100%...稳定!
超载至120%...结构完好!
实验棚内爆发出欢呼声。中村全程记录了每一个细节,不时发出赞叹。试验结束后,他找到周远:周先生,这个设计太了不起了!我能否将今天的见闻写成报道,发表在《国际桥梁工程》上?
当然可以。周远爽快答应,中国工程师愿意与世界分享创新成果。
中村犹豫片刻,又低声道:关于我之前那篇质疑文章...现在看来有些武断了。
学术争鸣很正常。周远拍拍他的肩,期待你的客观报道。
送走中村,周远立即视频联系苏颖,分享试验成功的喜讯。屏幕那头的苏颖靠在床上,背后垫着厚厚的枕头,脸色比前几天好了些。
我就知道你能行。苏颖微笑道,对了,今天宝宝踢得特别厉害,好像也在为你高兴。
周远心头一热:让我跟小家伙说句话。
他将手机贴近自己胸口的工作证——上面是北盘江大桥的效果图:小宝贝,这是爸爸正在建的桥。等你长大了,爸爸带你来这里,告诉你我们是如何战胜地下暗河的...
苏颖的眼眶红了。两人隔着屏幕静静相视,无需言语。这一刻,职业与家庭,工程与生命,仿佛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第二天清晨,陈明兴冲冲地闯进周远办公室:周工,您得看看这个!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显示一封刚收到的邮件。中村的报道已经完成,提前发来征求意见。文章标题是《中国工程师的创新突破:与暗河共舞的桥梁基础》,内容客观翔实,甚至有些溢美之词。
这...转变也太大了。周远有些意外。
我查了一下背景。陈明压低声音,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最近遇到了类似的地质问题,他们传统的注浆方案引发了环保组织强烈抗议。
周远恍然:所以他这次是带着实际问题来的。
不仅如此。陈明调出另一份文件,国际桥梁学会刚发来邀请,希望您在下个月的东京会议上做主题报告,专门介绍我们的复合基础技术。
周远若有所思:技术没有国界,但工程师有祖国。准备报告吧,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创新的成色。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再次被推开。是地质组的杨教授,手里拿着一块奇怪的石头:周工,您得看看这个。我们在西岸勘探时发现的。
那是一块表面光滑的暗红色岩石,明显经过人工雕琢,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的字迹:1935.4,红军渡。
红军长征时经过北盘江?周远惊讶地问。
正是!杨教授激动地说,就在我们桥位下游五公里处,有个叫虎跳石的古渡口。1935年,红一方面军就是从那里渡过北盘江,摆脱了国民党追兵。
周远接过石块,指尖轻抚那些历经风雨的刻痕。八十多年前,一支为理想跋涉的队伍曾在此生死渡江;八十年后,他们这些工程师要在同一道峡谷上架起通途。历史的回响让人心潮澎湃。
通知全体队员。周远突然决定,明天一早,我们去虎跳石看看。
次日清晨,周远带领核心团队徒步前往古渡口。雨后的小路泥泞难行,但没人抱怨。到达江边时,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湍急的江面上。
就是那块石头!杨教授指着一块突出的巨岩,当年红军就是借助它作为天然跳板渡江的。
周远走近虎跳石,发现上面确实有许多人工凿刻的痕迹,还有几处模糊的标语。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在此奋勇渡江的场景,他忽然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们建设的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同志们,周远转向团队,八十多年前,红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要在北盘江上创造新的奇迹。不是为了破纪录,而是为了让天堑变通途,让老百姓的出行更安全便捷。这才是我们工程师的初心!
团队众人肃然站立,江风拂过每个人的面庞。陈明偷偷抹了抹眼角,而老赵等几位老工程师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