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大桥开工第十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周远从睡梦中惊醒。临时板房的铁皮屋顶被雨点砸得噼啪作响,远处传来山洪的轰鸣。他摸出手机,凌晨三点二十七分。
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一条紧急信息弹出:周工,西岸3号钻孔出现异常涌水,请求指示!
周远一把抓过外套冲出门,迎面撞上同样匆忙赶来的陈明。两人顶着暴雨奔向工地,强光手电在雨幕中划出模糊的光柱。
西岸工地已乱作一团。3号钻孔处,混浊的水流正喷涌而出,几名工人试图用沙袋围堵,但水位仍在快速上涨。
什么时候开始的?周远大声问道,声音几乎被雨声淹没。
半小时前!施工队长老赵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刚开始只是渗水,突然就喷成这样!
周远蹲下身,将手伸入涌出的水流。水温比预期的要低,而且带着明显的硫磺味——这不是普通的地下水,很可能连通着深层岩溶水系。
立即停止所有钻孔作业!疏散西岸人员!周远下令,通知地质组,准备水下机器人探测!
回到指挥部,周远调出西岸的三维地质模型,眉头越皱越紧。原先探测到的溶洞群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场暴雨像是揭开了某种封印,让隐藏的地下暗河系统暴露出来。
天亮时分,雨势稍缓。地质组长杨教授带着满身泥水闯进指挥部:周工,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水下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显示,3号钻孔下方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暗河网络,至少有三条主要水道交汇!
屏幕上,机器人拍摄的画面令人心惊——钻孔下方是一个直径超过十米的溶洞,湍急的水流在其中奔腾,洞壁布满蜂窝状的小孔,不断有水流渗出。
我们的桩基正好要穿过这个区域...陈明的声音有些发颤。
周远盯着画面,大脑飞速运转。原定的空腹式刚构方案虽然减少了对西岸锚碇的依赖,但仍需要一定的基础支撑。如果整个西岸下部都是这样的岩溶水系,任何形式的基础施工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周远拍板,同时准备两套预案:一是基础加固方案,二是...整体桥型调整的可能性。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如铁。来自全国的岩溶地质专家和桥梁工程师争论不休。有人建议注浆封堵暗河,有人主张改桥位,甚至有人提出放弃建桥,改建隧道。
注浆会破坏地下生态系统!环保局的代表坚决反对,北盘江暗河有独特的盲鱼种群,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改桥位?东西两岸十公里内没有更合适的位置!设计组长张毅反驳。
周远始终沉默地听着各方意见,直到争论陷入僵局,他才站起身走到投影前。
各位,我们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必须要么征服暗河,要么避开它。周远调出一张新的草图,为什么不能与之共存?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创新的基础设计——岩锚-桩基复合体系。上部是传统的钻孔桩,但在遇到溶洞区域时,改为向四周岩体辐射状打入预应力锚杆,形成倒挂金钟式的支撑结构。
这样既能避开主要暗河通道,又能利用周围完整岩体的承载力。周远解释道,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生态的干扰。
会场鸦雀无声。这种设计在国内外都无先例,风险与机遇并存。
计算数据呢?施工可行性?一位老专家质疑道。
初步计算在这里。陈明接过话头,调出一组数据,我们研发的碳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可以完美适应这种异形结构,抗拉强度是传统材料的五倍。
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在环保和工程的双重压力下,周远的创新方案获得原则性通过,但要求进行1:10的实体模型试验。
走出会议室,周远的手机响了。是苏颖发来的消息:产检结果不太好,医生建议卧床休息。监测系统部署还剩最后调试,我让助理小张接手了。
周远心头一紧,立即拨通视频电话。屏幕上的苏颖脸色苍白,眼下有明显的青黑。
怎么不早说?周远声音发紧。
你这边危机处理够忙了...苏颖虚弱地笑了笑,别担心,只是胎盘位置有点低,静养就好。
我明天回上海。
不行!苏颖突然提高声音,暗河危机还没解决,你走了团队怎么办?我请了保姆,妈妈明天也过来。你专心把桥建好,就是对我最好的照顾。
两人对视片刻,周远终于妥协:每天三次视频,有任何异常立即通知我。
挂断电话,周远发现陈明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两杯热茶。
苏总没事吧?
需要休息。周远接过茶杯,转移话题,模型试验准备得怎么样了?
已经开始浇筑了。不过...陈明犹豫了一下,中村教授申请观摩我们的试验过程,说是学术交流。
周远挑眉:他来得倒是时候。批准,全程开放给他看。
可万一试验失败...
科学就是要在失败中前进。周远望向窗外漆黑的峡谷,真正的技术自信,不怕被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