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初春,庆丰县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在暖阳的轻抚下,处处洋溢着生机。
财政局二楼的局长办公室里,斜阳透过窗户,洒下一片金黄,为室内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李永春局长坐在办公桌后,神情平和,他将桌上的搪瓷缸轻轻推过桌面,缸里的茶叶在水中欢快地打着旋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说你最近总往乡镇企业跑?”局长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带着几分关切与询问。
张芳芳微微侧身,目光望向窗外来往的自行车流,那川流不息的景象仿佛象征着这个时代的活力与变迁。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李局长,我在帮农机合作社做财务规划时,察觉到一个严峻的问题,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说到此处,她的声音渐渐激昂起来,像是压抑许久的情感找到了宣泄口,“资金审批流程冗长繁琐,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企业前进的步伐。企业眼巴巴地看着订单的机遇从眼前溜走,却无能为力。”
她微微苦笑,自嘲地说:“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像被捆住手脚的舞者,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尽情施展。”
局长默默听着,随后摘下老花镜,掏出一块布仔细擦拭,镜片后的目光意味深长。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指着墙上挂着的《庆丰县十年财政规划》,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是我见过最有灵气的财政干部,思路开阔,又踏实肯干。局里正准备提拔你分管项目股,这个规划里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为财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夕阳的余晖肆意倾洒,将规划图上的折线图染成了如血般的颜色,看上去既壮丽又带着一丝沉重。
然而,张芳芳的思绪却飘回到上周在纺织厂看到的场景:老旧的车间里,工人们守着过时的设备,满脸无奈与疲惫。
她当时提出的技改方案,本可以让企业焕发生机,却因为“不符合财政拨款规范”而被无情驳回。那一张张失落的面孔,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她的心头。
真正让张芳芳内心产生巨大冲击的,是“庆丰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项目。在项目筹备初期,张芳芳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设想引入竞价招商机制,通过市场手段筛选优质合作方,她坚信这样不仅能提升展销会的质量和影响力,还能为庆丰的特色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然而,在局务会上,她的提议却遭遇了强烈反对。“历来都是指定国企承办,这是多年的惯例,贸然改革风险太大,搞不好会出乱子!”某位老领导情绪激动,用力拍着桌子,面色涨红。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了一片紧张的气氛。最终,会议还是沿用了五年前的老方案。
当张芳芳站在展销会现场,看着展板上褪色的宣传语,那模糊不清的字迹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陈旧;听着展销会上寥寥无几的人声,与她预期中热闹的场景相差甚远,心中一阵刺痛。
那一刻,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在体制固有的框架内,诸多的条条框框如同枷锁,限制了她的手脚,她永远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心中那些大胆而创新的想法。
那个礼拜天,阳光明媚。张芳芳独自来到曾经调研过的茶山。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茶农老周正站在茶园里,望着堆积在屋的春茶,满脸愁容。“张股长,我听你的搞了有机认证,盼着能卖个好价钱,可批文还没下来,这茶就过了最佳销售期,再这么下去,可咋办哟!”
老周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递来一块新制的茶饼,那粗糙的触感传递着茶农的艰辛。茶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张芳芳深深吸了一口,心中五味杂陈。
她摸着茶饼上凹凸不平的压制纹路,仿佛触摸到了茶农们坎坷的生计。此时,她不禁想起在经济研讨会上听到的话,“市场瞬息万变,不等人,而政策却像辆笨重的牛车,行动迟缓,难以跟上市场的节奏。”
回到家中,夜幕已经降临。龙凤胎的作业本摊在桌上,格外醒目。女儿悦昕画了一幅画,画面上两个小人站在岔路口,左边是庄严的财政局大楼,右边是冒着烟充满活力的工厂,中间写着“妈妈的选择”。
张芳芳轻轻抚摸着画纸,指尖感受着纸张的纹理,似乎能触摸到女儿内心对她的关切与疑惑。
张芳芳把画轻轻放回原处,像放下一枚极易碎裂的瓷器。画纸边缘微微卷起,好像女儿在提醒她:选择不是一次性写完的句号,而是一连串会不断生出新枝桠的省略号。
她蹲下身,从茶几第二层抽出那封已经被摩挲得发毛的信——王睿的字迹仍带着当年校园辩论赛的锋利,却多了一缕被海风与酒精共同淬过的粗粝。
王睿在信中说的:“芳芳,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没有剧本的时代。改革浪潮汹涌澎湃,有人选择筑起堤坝,安稳守旧;有人勇敢弄潮,追逐梦想,而你天生就属于后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