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早春,庆丰县在春寒中渐渐苏醒,街头巷尾的玉兰树像是被春天唤醒的精灵,刚冒出粉嫩的花苞,带着几分羞涩点缀着这座小城。
而在财政局张芳芳的办公抽屉里,多了一本黑色笔记本,它看似普通,却如同一个宝盒,扉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红星服装厂库存积压30%”“青山茶厂销售渠道滞后”“永盛机械厂设备闲置率18%”。
每个数据旁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记号,这些记号就像密码,默默记录着她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不辞辛劳走访各个企业的成果。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她深入企业车间、仓库,与工人们交谈,与管理者探讨后得出的精准结论。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咨询,发生在某个雨夜,雨滴如注。
纺织厂的王厂长冒雨匆匆赶来,神色焦急,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财务报表,仿佛那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见到张芳芳,他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与无奈,“张股长,您可得帮帮我们呐!厂里再卖不出去这批的确良布,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了,这可关乎着全厂老小的生计啊!”
张芳芳赶忙将王厂长迎进屋内,安抚他坐下,随后迅速摊开报表,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数据。
很快,她拿起红笔,果断地圈出关键数据,神情严肃地说道:“王厂长,您看,成本里原料占比过高,这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不过,我了解到隔壁县新办了一家化纤厂,他们的产品质量不错,而且距离咱们这儿近,完全可以就近采购,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料成本。”
王厂长眉头紧锁,担忧地说:“张股长,这换原料供应商可不是小事啊,万一新厂的货质量不稳定,那我们的产品出了问题,损失可就更大了。”
张芳芳自信地笑了笑,说道:“王厂长,我明白您的顾虑。我之前专门去考察过这家化纤厂,他们的生产工艺很先进,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而且,咱们可以先少量采购试用,等确定没问题了,再加大采购量。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逐步降低成本。”
王厂长听了,微微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踏实多了。可这销售方面,您还有啥好主意不?”
张芳芳接着说道:“我结合市场需求和供销社的销售渠道优势,觉得可以跟供销社合作代销。您看,供销社在各个乡镇都有网点,咱们的布通过他们的渠道,能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王厂长面露难色,“跟供销社合作代销,这利润咋分配呢?可不能让厂里亏太多啊。”
张芳芳拿起笔,在纸上边写边解释,“王厂长,这利润分配我也考虑好了。咱们可以根据成本、销量以及供销社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比如,前期为了打开市场,供销社的分成可以稍微高一些,但随着销量的增加,咱们逐步调整比例,保证双方都能受益。”
王厂长听后,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张股长,你想得太周到了,有你帮忙,我心里有底了。”
说完,她顾不上停歇,连夜挑灯奋战,精心绘制出成本优化方案。不仅如此,她还结合市场需求和供销社的销售渠道优势,附上了与供销社合作的代销建议。
方案里,从原料采购的具体流程,到与供销社合作的洽谈要点,再到代销模式下的利润分配,都写得详细而周全。
半个月后,雨过天晴,阳光洒满大地。王厂长带着一面锦旗,笑容满面地走进财政局。锦旗上“财政才女解企忧”的金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熠熠生辉。
这面锦旗,无疑是对张芳芳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和感激,然而,它却也让张芳芳在局里的处境愈发微妙起来。
办公室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孙头在收拾算盘时,嘴里忍不住嘟囔:“现在的年轻人呐,心总是不安分,总想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好好的本职工作不好好做,瞎折腾啥。”
张芳芳听到后,走过去轻声说道:“老孙头,我也是想利用自己的知识帮企业解决点实际困难,咱不都是为了庆丰的发展嘛。”
老孙头哼了一声,没好气地说:“哼,你要真想帮企业,在咱局里好好干就行,非得自己出去揽活,指不定别人咋说呢。”
刘姐在分发文件时,看向张芳芳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深意,似有似无地说道:“芳芳,李局最近总问你下班都忙些啥呢。”
张芳芳心中一紧,问道:“刘姐,那你咋说的呀?”
刘姐叹了口气,“我能咋说,就说你平时挺努力工作的呗。芳芳,你自己心里可得有数啊。”
最让张芳芳感到不安的是某次局务会上,副局长徐志明在讨论工作时,突然话锋一转,不点名地提起,“有的同志要分清主次,别把手伸得太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会后,张芳芳找到副局长,诚恳地说:“徐副局长,我知道您的意思,我也一直很重视本职工作。只是看到企业有困难,就想搭把手,以后我会注意平衡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