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的过程需要持续一整夜。井明和几个年轻人轮流守夜,添柴控温,不敢有丝毫懈怠。
黎明时分,窑火渐熄。当窑温降至可以触碰时,井明亲自打开了窑门。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窑内,十几个新烧制的陶瓮静静地立着,在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
井明小心地取出一个陶瓮,仔细检查。瓮身坚固,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没有任何裂缝。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阿庚激动地大喊。
村民们闻讯赶来,围着这些新烧制的陶瓮,如同看着稀世珍宝。他们用手轻轻抚摸光滑的瓮身,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井明用新陶瓮从井中打上一瓮清水。清澈的井水在崭新的陶瓮中荡漾,没有一丝泄漏。
太好了!这下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村民们欢呼起来。
在井明的组织下,村民们陆续烧制了足够数量的新陶瓮,几乎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至少一个。那些实在无法修补的旧瓮被淘汰,而经过修补尚可使用的旧瓮则作为备用。
取水的效率大大提升。现在,村民们打上一瓮水,便能完整地带回家中。井台周围再也见不到四处流淌的水渍,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取水队伍。
井养之功初显。
看着乡民们提着满瓮的清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走向家门,井明深感欣慰。他明白,治井不仅仅是清理淤泥,恢复水源,更是要完善与之相关的每一个环节。
工具虽小,却是连接资源与需求的桥梁。桥梁不固,再丰沛的资源也难以有效利用。
傍晚,井明独自站在井边,看着井水中悠然游动的小鱼,若有所思。
阿庚提着新陶瓮来打水,见他沉思,便问道:里正,井水清了,瓮也修了新的,您还在想什么?
井明回过神,微笑道:我在想,一口井要真正长久地滋养一方,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今日我们修了瓮,来日或许还要修井台,固井壁,立规矩......治井之道,如同修身,永无止境啊。
阿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看着手中满载清水的陶瓮,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夕阳的余晖洒在井台上,为新陶瓮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风泽乡的这口古井,在恢复了水源之后,又因工具的完善,真正开始履行它滋养乡民的使命。
通过描绘井明带领乡民成功清淤复泉后,发现井水虽已恢复、甚至有小鱼游弋(井谷射鲋),却因乡民使用的取水陶瓮老旧破损、漏水严重(瓮敝漏),导致取水效率低下、来之不易的井水资源被浪费的现实困境,生动阐释了井卦九二爻辞的深刻内涵。井明没有停留在恢复水源的初步成功上,而是敏锐地认识到工具完备的重要性。他率先示范,带领乡民就地取材,修补旧瓮、烧制新瓮,成功解决了取水工具破损的问题,使井水的滋养功能得以真正发挥(井养之功初显)。这深刻说明了当资源初步恢复、但利用条件不备时,必须及时完善工具、改进方法,提升效率。唯有与并举,才能使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治理与滋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