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田间没有禽兽。
含义: 恒久努力却无收获,如同田间打猎一无所获(田无禽)。象征恒久过程中可能遇到瓶颈,努力暂时未见成效。
九四故事:
自烈山部落归来,恒心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沉默了许多,常常一个人对着沧澜河水发呆,眼神里褪去了曾经的锐气与骄矜,沉淀下一种近乎沉重的内省。那场因“不恒其德”而招致的“承之羞”,如同一道无形的烙印,深深刻在他的灵魂上,时刻提醒着他恒久之道不仅在于治水之术,更在于治水之德、持守之心。
他不再轻易接受外界的邀请和赞誉,将全部精力重新投注到本部的水利事业上。沧澜河主干道的治理已见成效,但恒心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那些分布于部落周边、依靠小型溪流和雨水灌溉的零散田地。
这些田地高低不平,水源分布不均。丰水期,低处易涝;旱季时,高处龟裂。族人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靠天吃饭”的方式,收成极不稳定。
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要构建一个覆盖整个部落农耕区的“新型水渠网”。
这个网络将如同人体的血脉,连接所有主要水源与田地。通过主干渠引水,再通过各级支渠、毛渠将水精准输送到每一块需要灌溉的土地,同时修建相应的排水沟,确保涝时能排。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实现旱涝保收,彻底改变部落农业的被动局面。
这个构想,比他之前所有的治水工程都要复杂、宏大,也更具挑战性。
恒心并没有急于求成。他吸取了“浚恒”的教训,先是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带着几个忠实的助手,走遍了部落周边的每一片丘陵、每一条溪涧。他用简陋的工具测量地势高低,记录水流大小,在巨大的兽皮上绘制出精细的水系与地形图。
图纸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便是他梦想中水渠网的雏形。他反复推演,精心设计每一条渠道的走向、坡度、宽度,计算着需要动用的土方和人力。
准备工作就绪后,他满怀信心地向首领和长老会提出了这个宏伟的计划。
“此渠若成,我部将再无旱涝之忧,仓廪可期永实!”恒心指着那张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规划图,眼中重新燃起炽热的光芒。
首领和长老们看着图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听着恒心描绘的美好蓝图,初时也被深深吸引。这确实是一个功在千秋的设想。经过前几次的成功,他们对恒心的能力已有了相当的信任。
“所需人力物力几何?”首领问道。
恒心报出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议事厅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沉默。这几乎要动员部落所有的青壮劳力,并投入未来数年的大部分积蓄。
“恒心,此策虽好,然工程浩大,是否过于冒险?”一位长老沉吟道,“且如此复杂的水渠,族人们能否理解?能否维护?”
“长老放心,”恒心信心满满,“我已规划周全。至于族人,只要我们解释清楚此渠带来的好处,他们必定支持!且技术层面,我可亲自指导,并无难解之处。”
他过于沉浸在自己构想的完美蓝图中,低估了执行的复杂性和人心的惯性。
工程,在恒心的全力推动和部落的鼎力支持下,还是启动了。
最初的热情是高涨的。成千上万的族人被动员起来,按照图纸,开挖第一条主干渠。恒心日夜守在工地上,指挥若定,解决着技术难题。
然而,困难很快接踵而至。
水渠的修建,远比加固河岸、种植柳树要复杂精细得多。对渠道的坡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水流便无法自行流动。挖掘过程中,时常遇到坚硬的岩层或复杂的地下水系,需要耗费数倍的人力物力去处理。
更让恒心感到无力的是族人们的不解与抵触。
“为什么要把水渠修得这么弯?直接挖过去不是更快?”
“这里明明有条小河,为什么还要从那么远引水过来?多此一举!”
“恒心大师,我们家那块地地势太高,您这水渠的水根本上不去啊!”
“这渠挖得这么深这么宽,占了我们好多好田,值得吗?”
每日,恒心都要面对无数类似的疑问和抱怨。他试图耐心解释水位落差、流体力学这些对他而言简单,对普通族人却如同天书的概念,但收效甚微。族人们更相信自己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和眼前看得见的利益。
工程的进展异常缓慢,且不断因为各种“意外”和族人的消极配合而中断。有时是渠道走向因某家祖坟而被迫修改,有时是分配劳役时引发纠纷,有时是已挖好的段落因一场小雨而坍塌……
恒心疲于奔命,仿佛在与无数看不见的阻力搏斗。他依旧坚持着,相信只要渠成水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有的误解都会烟消云散。
一年过去了,主干渠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
两年过去了,几条重要的支渠刚刚开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