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沙滩上等待,稍有非议,最终吉祥。
含义:等待的位置离危险更近了(沙滩),已能感受到水汽和波动。因此会招致一些非议和责难(小有言)。但只要持心端正,不为其所动,最终会是吉祥的。
九二故事:
数年光阴如流水般逝去。禹所率领的部族在山麓高地已扎营四年。这四年间,他们并未与洪水正面交锋,却早已不是从前那群只会恐惧和逃避的乌合之众。在禹的带领下,他们绘制水图、改良工具、观测天象、演练疏导,每一个人都成了半个治水专家。营地中堆满了精心打制的石斧、双人运土筐、测量水位的标尺,甚至还有用鹰隼传递水情的通信网。他们不再被动地等待洪水退去,而是主动地等待一个时机——一个真正认识洪水、并与之对话的时机。
春去秋来,洪水的气势似乎稍减了几分。不再是漫天盖地的混沌咆哮,而是开始显露出某种节奏——汛期与退水期交替,洪水边缘逐渐露出大片被泥沙覆盖的滩涂。
一个清晨,禹站在了望台上,远眺那片新生的沙洲。朝阳下,泥沙闪烁着金褐色的光泽,像是一条巨蟒蜕下的皮,安静地躺在洪水与陆地之间。
“我们该向前了。”禹的声音平静却坚定。
族人们面面相觑。这四年来,他们早已习惯了高地的安全,突然要向洪水推进,难免心生恐惧。
“去哪里?”族叔问道,声音里带着迟疑。
“那里。”禹指向那片沙洲,“需于沙。”
迁移的过程井然有序,显示出四年准备的功效。人们拆解营帐,装箱工具,搬运粮草,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向着洪水边缘的沙洲地带推进。
新的营地建立在沙洲之上。这里与昔日的高地截然不同:脚下是湿润的泥沙,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和腥味,耳边是洪水永不疲倦的咆哮,甚至夜晚睡觉时,都能感受到大地传来的微弱震动——那是洪水的力量在深处涌动。
“这就是更近的地方吗?”一个年轻人抓了一把沙子,让细沙从指间流走,“我们能在这里做什么?”
“观察。”禹的回答简洁有力,“在这里,我们能摸清洪水的脉搏。”
他在沙洲中央搭起一座更高的了望台,每天带着仪器上下无数次。他测量泥沙的厚度,分析水流的缓急,记录每天水位的变化。他甚至让人在沙洲边缘打下木桩,系上绳缆,亲自涉水测量近岸水流的力度。
然而,距离危险的靠近,不仅带来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带来了质疑和不安。
部落中的元老们最先坐不住了。一天傍晚,几位长者聚集在禹的营帐前,脸色凝重。
“禹,我们已经等了四年!”一位白须长者率先开口,声音里压抑着不满,“你父亲虽然失败了,但他至少一直在行动,在筑堤,在与洪水搏斗!而我们呢?我们只是在看,在等,在画这些没用的图!”
“是啊!”另一位长老附和道,“难道我们要等到头发全白,等到洪水自己消失吗?我们的家园还在水下,我们的亲人还在远方流浪!”
营帐外围拢了不少族人,窃窃私语声中充满了类似的疑虑。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小有言”——在接近危险的地方等待,难免会招致非议和责难。
禹没有立即辩解。他静静地听完长老们的抱怨,然后站起身,向众人深深一揖。
“诸位长辈的担忧,禹明白。”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但请允许我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就去筑堤,该在哪里筑?筑多高?筑多厚?”
众人沉默。四年前,他们可能会脱口而出“哪里有水就筑哪里”,但现在,经过四年的学习和观察,他们知道这个问题背后有着无穷的复杂性。
禹走向沙地,拿起一根树枝:“请看。”
他在沙地上画出一条蜿蜒的曲线:“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沙洲。”然后又画出一条更大的曲线:“这是洪水的主河道。”
“根据我们四年的观测,洪水不是平地上涨,而是沿着古河道推进。”禹的树枝点在几个关键位置,“如果我们盲目筑堤,很可能会堵住洪水的天然通道,导致它冲破束缚,造成更大的灾难。”
他抬头看向众人,目光灼灼:“我父亲败在何处?败在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作战。而我们这四年,就是在点亮眼睛,让我们能看清敌人的面目。”
长老们的神色稍稍缓和,但疑虑仍未完全消散。
“那还要等多久?”白须长者问道,声音已经不像刚才那么激烈。
“等到我们能够预测洪水的行为,而不只是反应。”禹答道,“请诸位随我来。”
他带领众人登上了望台,展开一卷厚厚的羊皮图——那是他四年来绘制的河道图和水势规律图。
“看这里,”禹指着图上的一条曲线,“这是三百里外的峡谷,每当上游降雨,两天后洪水就会到达我们这里。”
他又指向另一处标记:“而这里的水流速度,是每秒三步,当速度超过每秒五步,就会冲刷河岸,造成溃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