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金疮散”的“合药之神”后,洛九川在李丹师心中的分量又重了几分。虽然依旧无法感知灵力,但他那份近乎偏执的专注、超凡的观察力以及“以心契药”的玄妙能力,让李丹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丹道的、充满未知却又潜力巨大的路径。
新的挑战很快到来——“清心散”。
此散位列低阶药散之上,近乎触及一品灵丹的门槛。其功效是宁心安神,辅助修炼,对初入炼气期的修士稳定心神、抵御心魔略有裨益。所需药材增至九味,主药为“静心草”,辅以“宁神花”、“茯苓粉”、“淡竹叶”等,工序更为繁复,对药性融合的“火候”要求也更高。
更重要的是,“清心散”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最后一步——“凝香”。需以极精准的微火,短暂烘烤已成型的药散,激发其内在药性,使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能直接影响心神的宁静香气。火候稍过,香气则焦糊刺鼻,药性尽毁;火候不足,则香气寡淡,效力大减。
这一步,历来是学徒晋升正式丹师的第一道重要关卡,因为它开始涉及对“火”的精细操控,哪怕只是凡火。
对洛九川而言,这无疑是又一重巨大的考验。他无法感知药散在微火下的灵力变化,只能依靠肉眼观察色泽变化、鼻息捕捉香气转换。
李丹师将“清心散”的丹方和注意事项交给他时,只淡淡说了一句:“此散之妙,在于‘静’而非‘抑’。其香如空谷幽兰,似有还无,拂过心田,尘埃自落。把握其‘度’,需极静之心。”
洛九川躬身接过,心中明了,这又是一场硬仗。
他再次将自己关进了那间小隔间。
首先依旧是熟悉药材。九味药材,性状各异。静心草干枯易碎,宁神花香气幽微,茯苓粉需研磨至极细,淡竹叶需保留其清冽之性……他花费了数日时间,不厌其烦地逐一处理、品尝、记录,用心神去体会每一种药材独有的“情绪”与“特质”。
接着是前期混合。有了“金疮散”的经验,他更加注重用意念引导药性交融。九种药性彼此交织,远比五味复杂,如同调和一首更为恢弘的乐章。他失败了无数次,常常因一种药性的微弱排斥而导致整体失衡。
但他心性已被磨砺得极为坚韧,每一次失败都仔细记录原因,调整下一次的“心意”侧重。
数日后,他终于能稳定配制出混合均匀的药散半成品。接下来,便是最难的——“凝香”。
他点燃那小铜炉的炭火,小心翼翼控制着进气口,试图让火焰保持一种极其微弱而稳定的状态。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手上功夫。
他将药散薄薄铺在一种特制的、导热均匀的玉片上,置于火苗上方寸许,缓缓移动烘烤。
第一次,手抖了一下,火苗舔舐,药散瞬间焦黑。
第二次,距离过高,毫无香气产生。
第三次,时间过长,散发出刺鼻的糊味。
第十次……
第二十次……
小隔间内,时常弥漫着焦糊气,偶尔也有一丝极淡的、转瞬即逝的清香,却总无法持久稳定。
他再次遇到了瓶颈。那关键的“度”, elusive 难以捕捉。
这一日,他连续失败了多次,心神耗损,太阳穴隐隐作痛。窗外已是月上中天,阁内早已寂静无声。他疲惫地靠在冰冷的石台上,望着那跳跃的、橘黄色的微弱火苗,怔怔出神。
炭火……凡火……也是火。
父亲曾说,“天丹圣体”可“万火随心意流转”……
那是否是另一种层面的控火?并非依靠灵力强行驾驭,而是……理解火,顺应火,甚至……与火沟通?
一个荒谬却又带着某种诱惑力的念头浮上心头。
他闭上眼,不再试图去“控制”那火苗,而是放松心神,尝试去“感受”它。
感受它的温度变化,感受它跳跃的节奏,感受它燃烧时带来的那种独特的、充满生机的能量波动——即使他无法感知灵力,但火焰本身的热量、光芒、动态,也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存在。
渐渐地,在他极度疲惫后放空的精神状态下,那橘黄色的火苗在他“感知”中似乎变得有些不同。它不再只是一个需要被驾驭的工具,而像是一个有自己的呼吸和情绪的、活泼又调皮的生命体。
它喜欢充足的空气,会因此而欢快跳跃;它讨厌潮湿,会因此而委顿闪烁;它燃烧炭块,释放热量,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就在他沉浸在这种奇特的、与火“共情”的状态中时,他无意识地将手中玉片再次靠近火苗。
这一次,他没有刻意去计算距离和时间。
他的手腕自然而然地随着火苗跳跃的节奏微微调整着玉片的高度,他的呼吸似乎也与火苗的“呼吸”同步。
突然,一股极其清幽淡雅、似兰非兰、带着一丝凉意的香气,缓缓从玉片上的药散中弥漫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丹隐九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丹隐九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