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城,星火高等研究院顶层的“观星台”会议室。这里拥有270度的环绕玻璃幕墙,窗外是深城璀璨的万家灯火与流淌的车河,如同一条地上的银河。然而,会议室内的所有人,此刻的心神都远在星辰大海之外,聚焦于一场即将在人类智力世界掀起的风暴。
何月山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一份刚刚完成最终校订的电子文档。文档的标题简洁而夺目:《基于“炎黄一号”与地月超距关联实验的“时空量子谐振”假说初探》。作者栏,何月山的名字排在首位,后面紧跟周倩、林浩以及“天弦”项目组、理论组的核心成员。这篇论文,凝聚了星火最顶尖团队在过去数十个不眠之夜里,所有智慧、汗水与勇气的结晶。
“都确认无误了吗?”何月山的声音平静,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合作者。
周倩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所有数据均经过至少三轮交叉验证,‘伏羲’也对理论模型的核心逻辑进行了形式化推演,未发现矛盾。参考文献、致谢、以及所有辅助材料,都已完备。”
林浩和其他几位年轻科学家难掩激动,用力点头,他们的眼神中混合着即将参与历史的兴奋,以及对未知反馈的些许忐忑。
“那么,”何月山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悬停片刻,随即沉稳地按下了“提交”键,“就让世界看看吧。”
论文没有选择传统的、缓慢的期刊审稿流程,而是以“预印本”形式,同步发布在全球最权威的物理学开放获取平台arXiv上,并附上了详尽的数据集和部分实验细节的视频链接。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自信与挑战意味——我们不怕质疑,我们欢迎检验。
发布的时间,经过精心计算,恰好是北美东海岸的清晨、欧洲大陆的午后、东亚的夜晚。这确保了全球物理学共同体能在第一时间,几乎是同时,接触到这颗突然闯入的“思想炸弹”。
第一波冲击:寂静中的爆炸。
最初的一小时,是诡异的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消化那标题和摘要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论文的下载量以缓慢但稳定的速度爬升。
然后,如同第一块冰面碎裂的脆响,第一封来自学术同行的公开评论邮件出现在了预印本平台的讨论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资深理论物理学家,用词谨慎但难掩震惊:“如果数据属实,这将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不,是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以来,最令人震惊的实验发现。其意义远超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
这封邮件,如同按下了某个开关。
第二波冲击:全球学术界的“链式反应”。
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arXiv服务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访问压力,讨论区以每秒数十条的速度刷新着来自全球各地物理学家的评论。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一位以研究量子引力闻名遐迩的诺奖得主,在凌晨时分被助手紧急叫醒。在仔细阅读了论文的核心部分和数据图表后,他穿着睡衣,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简短却重量级的声明:“我们可能正站在一扇全新物理学圣殿的大门前。何月山及其团队的工作,其勇气与洞察力令人钦佩。‘时空量子谐振’——这个名字,或许将被载入史册。”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一群聚集在休息室的学者们,围绕着巨大的显示屏争论得面红耳赤。支持者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认为这完美地解释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可能成为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键桥梁。反对者则拍着桌子,厉声指责论文中的数据筛选可能存在“确认偏误”,地月信号的同步性或许是某种未知的系统误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理论部的负责人紧急召集了核心成员会议。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如果这是真的,”一位负责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数据分析的专家喃喃道,“那我们寻找的超对称粒子、额外维度……我们的整个研究范式,可能都需要重新评估。我们一直在粒子层面寻找答案,但答案可能藏在时空本身的结构里!”
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 一位以言辞犀利、批判性极强着称的实验物理学家,在详细审查了论文中公开的“天弦”系统设计细节和数据处理流程后,罕见地保持了沉默。最终,他给合作者发去了一封邮件,只有一句话:“方法论上,我暂时找不到致命的漏洞。但这太疯狂了。”
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 研究员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激烈地讨论着“时空量子谐振”与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一种全新的、基于时空微观动力学的宇宙学模型,似乎露出了模糊的轮廓。
社交媒体上,物理学话题彻底“出圈”。
Twitter上,#SpacetimeResonance(时空谐振)、#HeYueshan(何月山)、#NewPhysics(新物理学)等标签如同病毒般蔓延,瞬间冲上全球趋势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