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基地,“天弦”项目数据分析密室。那两声跨越三十八万公里的时空共鸣,如同投入古井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最初的震撼过后,迅速转化为一种近乎燃烧的、要将一切焚尽的求知欲。密室内,空气仿佛因极度的智力活动而电离,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肾上腺素、咖啡因和电子设备散热气的特殊味道。
周倩强行压下胸腔里依旧擂鼓般的心跳,下达了一连串清晰而迅速的命令:
“林浩,立刻将‘天弦’系统捕获的原始数据,包括所有传感器通道的毫秒级读数,进行多重备份,加密等级提升至‘燧石’级!”
“技术组,检查所有探测阵列的运行日志,确保在信号捕获前后没有任何设备故障或外部干扰记录!”
“联络‘广寒宫’基地,请求他们同步复核月球阵列的数据完整性!”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逻辑缜密,条理分明。整个“天弦”小组像一架瞬间被注入澎湃动力的精密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何月山没有留在主控室接受那场“平稳成功”的祝贺,他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这间密室。当他推门而入时,所有忙碌的人都下意识地停顿了一下,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他没有说话,只是径直走到中央显示屏前,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针,再次审视着那两条改变了物理学走向的脉冲曲线。
“我们需要一个解释。”何月山的声音低沉,在寂静的密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一个能够统一‘磐石之心’的周期活跃、‘炎黄一号’的异常波动、QRC通信的可行性,以及眼前这地月瞬时关联的……终极解释。”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周倩、林浩,以及几位被紧急召来的、参与了之前闭门会议的理论物理学家。“就在这里,现在开始。在得出一个初步的、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之前,我不希望有任何信息泄露出去。”
没有片刻休息,一场人类智力巅峰的攻坚战,在这间与世隔绝的密室里拉开了序幕。食物和水被默默送入,但很少有人动过。白板和智能投影屏幕上,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公式、猜想和思维导图所覆盖。
最初的几个小时是混乱的。各种假设被提出,又迅速被否定。
有人试图用某种未知的、超光速粒子来解释,但立刻被指出这与相对论的根本性冲突,且无法解释“磐石之心”那精准的405小时周期。
有人提出是否是基于量子纠缠的某种放大效应,但量子纠缠本身无法传递有效信息,更无法解释如此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似乎携带了能量的“关联”。
还有人猜测这是否是某种高维空间的投影效应,但缺乏任何可验证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模型。
争论异常激烈。老派的物理学家坚守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石,任何试图撼动这些基石的构想都会引来最严厉的质疑;而年轻的、思想更活跃的研究者则大胆地提出各种离经叛道的猜想,试图构建全新的框架。
何月山大部分时间都沉默地听着,如同一个冷静的舵手,在思想的惊涛骇浪中把握着方向。他偶尔会插话,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各种假说中最脆弱的逻辑环节。
“如果是一种粒子,它的发射源是‘磐石之心’还是‘炎黄一号’?如何解释双向的、似乎是共鸣的关联?”
“如果涉及高维,我们如何用低维的观测去证实?可证伪性在哪里?”
林浩作为数据的直接发现者,他的角色是为所有理论猜想提供数据的支撑或证伪。他不断地调出“磐石之心”的能量谱细节、“现象Alpha”的波动形态、“天弦”信号的精确时间结构和频谱特征。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它们冷酷地审视着每一个试图解释它们的理论。
时间在激烈的辩论和数据验证中飞速流逝。窗外,戈壁滩的夜幕再次降临,繁星如同冰冷的眼睛,注视着地下这群试图窥探宇宙奥秘的凡人。
疲惫开始侵袭每一个人,咖啡杯堆满了角落,眼里的血丝愈发浓重。但没有人提出休息,那两道幽灵般的脉冲信号,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使着他们不断向前。
转折发生在后半夜。
一位一直沉默寡言、专注于分析“天弦”信号频谱特征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突然发出一声低呼。他发现,地月两端捕获的关联信号,其微弱的频谱结构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互补性”,就像是一段完整波形的两个不同片段,或者……一个谐振系统的两个固有模态。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位一直在试图将“磐石之心”的周期性与时空度规微小涨落联系起来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设想:或许我们不需要引入全新的物质或粒子,我们只需要重新审视“时空”本身。如果时空在微观普朗克尺度下,并非平滑连续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固有的、振动的“结构”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