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寒冷之气盛行,寒冷之气又能催生水,水具有咸味,而咸味能够滋养肾气,肾气充足则能滋养骨髓,骨髓得到滋养后可以养肝,同时,肾与耳朵是相通的。
北方对应着天空中的寒,大地中的水,人体中的骨髓,五脏中的肾,五色中的黑,五音中的羽,五声中的呻吟,变动中的战栗,七窍中的耳,五味中的咸,情志中的恐。
然而,过度的恐惧会伤害肾脏,但思考可以抑制恐惧;过度的寒冷会伤害血液,但干燥可以抑制寒冷;过度的咸味会伤害血液,但甜味可以抑制咸味。
综上所述,天地是万物上下之分的根源,阴阳是男女血气之别的依据,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通道,而水火则是阴阳的具体体现。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动力。因此可以说,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护卫;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黄帝一脸疑惑地问道:“人究竟应该如何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回答道:“当阳气胜过阴气时,人体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皮肤的腠理也会紧闭,呼吸变得急促,甚至身体会不自觉地俯仰。此时,汗液无法排出,热气难以消散,口唇会变得干燥,内心也会感到烦闷。如果还有腹部胀满的感觉,那就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病人通常能够熬过冬天,但难以承受夏天的炎热。”
接着,岐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相反,当阴气胜过阳气时,身体会发冷,即使出汗后,仍然会感觉周身清冷,不时地打寒颤。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晕厥的现象。同时,腹部胀满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样的病人往往能够熬过夏天,却难以度过冬天。”
黄帝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待岐伯说完,他紧接着追问:“那么,如何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微微一笑,答道:“关键在于懂得男女之间的七损八益之道。如果能够领悟并运用这个道理,就可以有效地调和阴阳,保持身体的健康。反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身体就会过早地衰弱。
通常情况下,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体内的阴气已经减少了一半,这时候起居和行动都会开始表现出衰退的迹象;而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身体会变得沉重笨拙,听力和视力也会逐渐下降;到了六十岁,阴气进一步衰弱,性功能也会衰退,九窍的功能都会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导致鼻涕和眼泪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因此可以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身体就会比较强健;而那些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会容易衰老。所以同样是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所获得的名声和结果却各不相同。聪明的人能够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而愚蠢的人却只能看到个别的现象。愚蠢的人常常会感到自己体力不支,而聪明的人则会觉得自己精力充沛。精力充沛的人,自然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即使身体本应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但由于养生有道,依然能够保持强壮;而原本身体强壮的人,也会因为养生得法而变得更加健壮。所以,圣人遵循自然规律,绝不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们以内心的恬静舒畅为快乐之源,清心寡欲,坚守清静无为的原则。正因如此,他们的寿命才会无穷无尽,能够与天地一同长久存在。这便是圣人的养生之道啊!
天在西北方向存在缺陷,所以西北方属于阴性,人的右边耳目相对左边来说,就显得不够聪敏和明亮;地在东南方向存在缺陷,所以东南方属于阳性,而人的左边手足相对右边来说,就显得不够灵活有力。
黄帝对此感到疑惑,问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在东方之地,阳气蓬勃上升,其精华都汇聚于上方。上方是阳气最为旺盛的地方,然而下方则是阳气较为虚弱之处。因此,耳聪目明的人,是因为阳气能够顺畅地上达;而手足不便利的人,是由于阳气在下方虚弱所致。在西方之地,阴气沉降,其精华都聚集于下方。下方是阴气最为旺盛的地方,而上方则是阴气较为虚弱之处。所以,耳不聪目不明的人,是因为阴气在下面积滞;而手足灵活有力的人,是由于阴气在上方虚弱的缘故。”
“夫邪气之感人也,若在上部,则身之右侧为重;若在下部,则身之左侧为重。此乃天地阴阳之气,分布不均所致也。邪气乘虚而入,停滞于身,故有左右轻重之别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邪气侵袭人体时,如果邪气位于人体的上部,那么身体的右侧就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如果邪气位于人体的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这是由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邪气会趁着人体虚弱的时候侵入,并停留在身体内,从而造成左右两侧轻重不同的症状。
“是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之候,地有五方之位。天地相参,阴阳相济,万物得以生长。此天地之所以为万物之根本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