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严和尚
唐代时,有位华严和尚,曾师从禅宗北祖神秀,常年在洛阳天宫寺修行。他座下弟子有三百多人,平日里最讲究规矩,尤其是每日上堂用斋时,要求所有弟子的水瓶、饭钵必须整齐齐备,半点不得马虎。
弟子中有个僧人,出家年限久,佛学修为也远胜同辈,只是性子有些偏激急躁。有一回,这僧人卧病在床,没法跟着众人去斋堂,便独自留在房里休养。
那天斋前,一个小沙弥收拾法器时,发现自己的饭钵不知丢在了哪里,眼看要误了上堂的时辰,急得满头汗。他想起那生病的僧人今日不去斋堂,便捧着空托盘跑过去,跪在僧人的床前磕头:“师兄,我今日找不到自己的钵了,没法上堂用斋。能不能暂借您的钵用一次?明日我就去新置一个,一定还您。”
那僧人皱着眉,摆了摆手:“我的钵已经随身持用几十年了,跟着我受了不少香火,借给你万一损坏了可怎么办?”
小沙弥急忙恳求:“就用这一顿饭的功夫,我用完马上就送回来,怎么会损坏呢?”他一边说一边不住磕头,反复求了好几次。那僧人架不住他软磨硬泡,终于松了口,却还是板着脸叮嘱:“我爱惜这钵如同爱惜性命,你要是敢弄坏它,就跟杀了我没两样!”
小沙弥连忙应下,双手捧着钵,小心翼翼地往斋堂走,生怕有半点闪失。等他用完斋,刚要捧着钵送回去,就听见那僧人派来的侍僧在门口催促,说师兄已经等急了。小沙弥心里一慌,脚步不由得快了些,没成想脚下踩到一块松动的地砖,身子一歪,手里的钵“哐当”一声摔在地上,当即碎成了好几片。
小沙弥吓得脸都白了,知道闯了大祸,可也只能硬着头皮,捧着碎钵片往那僧人房里去。一进门,他就“扑通”跪下,连连磕头请罪,嘴里不停说着“弟子该死”,磕了足有上千个头。
那僧人见他捧着碎钵片进来,顿时眼睛瞪圆,猛地坐起身,大叫一声:“你这是杀了我啊!”他一边怒骂,一边挣扎着要下床,急得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没喘上来,竟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旁边的侍僧慌忙上前搀扶,却发现他已经没了气息——就因为一个饭钵,这修为出众的僧人竟活活气绝身亡。
消息传到华严和尚耳中,他只是叹了口气,对众弟子说:“修行之人,本应破除‘执念’,他却把一个饭钵看得比性命还重,被外物束缚了心性,最终丢了性命,实在可惜。”
后来,天宫寺的弟子们再上堂用斋时,看着整齐摆放的瓶钵,总会想起这件事。其实华严和尚讲究的“规矩”,从不是执着于器物本身,而是借规整的仪轨,修一颗平静有序的心。可那僧人却本末倒置,把对“钵”的执念当成了修行,最终被自己的急躁和偏执所累。
生活里,我们也常会像那僧人一样,为一件小事、一样物品或是一个念头钻牛角尖,把“在意”变成了“执念”。可真正的从容,从不是紧紧抓住外物不放,而是懂得“物为我用,不为我役”——珍惜该珍惜的,放下该放下的,不被琐事困住心,才能在日子里修得一份自在与平和。
2、唐休璟门僧
唐中宗年间,长安城的相府里总有股檀香萦绕——宰相唐休璟府上,住着一位奇僧。这僧人言语不多,却总能说中未发生的事,更懂些趋吉避凶的厌胜之术,休璟对他敬重有加,凡有大事必先请教。
一日清晨,僧人却面色凝重地走进书房,对正在批阅公文的休璟说:“相国,不出数月,您将有一场大祸临头。不过,此祸并非不可禳解。”休璟闻言心头一紧,连忙放下笔起身参拜:“还请大师救我!”僧人扶起他,缓缓道:“我无灵丹妙药,只一条计策,就看相国肯不肯听。”
“大师尽管吩咐!”休璟急声道。僧人指尖轻轻叩着桌案:“如今天下郡守的任免,皆由相国定夺,是也?”休璟点头称是。“那您便在那些职位低微、家境贫寒却有才干的官员里,找一位孤寒之士,举荐他做曹州刺史。此人必会感念您的知遇之恩,日后能为您办一件关键事。找到合适的人后,再告知我。”
休璟又惊又喜,连忙派亲信去寻访。没过几日,便寻到了一位姓张的官员——此人在京城做着小官,住的屋子漏雨,连件像样的官服都没有,却写得一手好策论,处理事务也条理分明。休璟当即上奏,举荐他为赞善大夫,不过十日,又擢升为曹州刺史。
他兴冲冲地召来僧人:“大师,我已按您的吩咐,找到张某了!接下来该如何做?”僧人眼底露出一丝笑意:“等张君赴任前,让他帮您寻两条狗——要身高数尺、神态英武的猛犬,越神俊越好。”
张君接到相府的嘱托,不敢怠慢。赴任途中特意绕路寻访,先在一户官吏家得了一条黑犬,体型高大,毛色油亮。可他总觉得还差些,又四处打听,终于听说曹州城外有户百姓家,养着一条黄犬,神俊非凡。他立刻带着厚礼登门,那百姓起初舍不得,见张君诚意十足,又知是宰相所托,才忍痛割爱。这条黄犬果然比黑犬更有灵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站在那里便有威慑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