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十八年夏的常州,毒辣的太阳烤得地面发烫,运河里的水浅得能看见河底的淤泥 —— 往年这个时候,运河上的漕船能并排走三艘,如今连一艘船过都要纤夫在岸边拉着纤绳,一步一挪地往前蹭。农户王二柱蹲在自家旱田边,粗糙的手掌抚过干裂的土地,指缝里塞满了黄土,几株玉米苗蔫头耷脑地垂着叶子,叶子边缘已经卷成了焦黄色。他叹了口气,起身往家走,土坯房的烟囱里没冒一丝烟,屋里传来老母亲的咳嗽声和女儿小花的哭闹。
“爹,我饿…… 我想喝玉米粥……” 六岁的小花拽着王二柱的衣角,小脸蜡黄,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王二柱摸了摸女儿的头,又看了看躺在土炕上的老母亲 —— 母亲受了暑气,发着高烧,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家里的半袋糙米,是三天前从邻居家借的,现在只剩碗底那么一点了。他揣着仅有的 1000 文钱,钱袋被他攥得发皱,匆匆往城里的粮铺跑,心里盼着能买点米回来,救救女儿和母亲。
可到了粮铺门口,王二柱却被两个膀大腰圆的家丁拦在了外面。粮铺掌柜刘三斜靠在柜台边,手里把玩着一把紫檀木算盘,算盘珠被他拨得 “噼啪” 响,嘴角带着冷笑:“王二柱,怎么?还想按上个月 800 文的价买米?现在可不是时候了 ——3000 文 1 石,少一文都别想进门!”
“3000 文?” 王二柱吓得后退一步,脚底下的石子硌得他生疼,“刘掌柜,你这是抢钱啊!俺们农户一年到头种粮,也赚不到几贯钱,3000 文够俺家吃三个月了!”
“抢钱?” 刘三站起身,走到门口,居高临下地指着街上的流民 —— 流民们穿着破烂的衣裳,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拄着拐杖,围着粮铺的门口打转,眼里满是绝望,“你看看外面,多少人等着买米?旱灾还要持续到秋收,到时候 5000 文 1 石都买不到!你要是没钱,就去抢啊,看看官差会不会饶了你!” 说完,他还故意让家丁把粮铺的门帘掀开,露出里面堆积如山的米袋,米袋上印着 “刘记” 的字样,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眼晕。
王二柱攥紧手里的钱袋,指节都泛了白,看着粮铺里的米袋,又想起家里饿晕的女儿和生病的母亲,眼泪差点掉下来。他知道,刘三是常州最大的粮商,联合了江南的 8 个粮商,半个月前还派人假扮流民,在运河边拦截了朝廷的 3 船赈灾粮 —— 那天他去河边挑水,亲眼看见刘三的家丁把赈灾粮卸到了自家的粮库里,还威胁他不准说出去。现在这些粮商囤了十几万石粮,就是要趁旱灾抬价,榨干农户的血汗钱。
瑞祥号常州分铺的掌柜周明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站在分铺的二楼,透过窗户看着粮铺门口的闹剧,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在纸上写着,密报里除了 “常州流民超 5000 人,3 个村落因粮荒准备联名请愿”,还特意加了一句 “刘三粮库昨日新卸粮 2000 石,粮堆高至屋檐,恐有霉变风险”。写完后,他把密报塞进油纸袋里,交给最信任的伙计:“快马送京城,亲手交给江大人,路上别耽误!”
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密报,手指在案上敲得 “笃笃” 响,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户部尚书徐大人站在一旁,急得直跺脚:“皇上,国库的存粮仅够京畿三个月,调粮到常州至少需要 20 天,运河水浅,漕船走得慢,恐怕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前礼部侍郎李大人也站出来,手里捧着一本《大明会典》,语气强硬:“臣请派京营去常州镇压流民!《大明会典》有云,‘民变初起,当速镇压,以防蔓延’,现在不压下去,等他们闹起来,烧了粮铺、冲了官府,新政就全完了!”
“镇压?” 江兰皱起眉头,往前走了一步,身上的墨色布袍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李大人,你可知流民为何聚集?他们是因为饿肚子,是因为粮商囤粮抬价,不是因为想反朝廷!你派军队去镇压,用刀枪对着饿肚子的百姓,只会让他们更恨朝廷,到时候真的民变,谁能收拾?” 她转向胤禛,递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方案,方案上还沾着些许墨迹,显然是刚修改完的,“皇上,瑞祥号在江南有储备粮,兰馨银行有资金,咱们可以建‘平准基金’—— 用储备粮按成本价抛售稳市价,用银行低息贷促粮商收储,双管齐下,不出三个月,定能稳住粮价。”
胤禛接过方案,手指抚过 “储备粮分布” 那一页,眼睛一亮:“兰丫头,你说的储备粮,够不够常州用?会不会影响其他地方的供应?”
“够!而且不会影响其他地方!” 江兰肯定地说,“大宝之前按‘丰储歉用’的策略,在江南设了 6 个储备粮仓,常州仓有 3 万石,苏州仓有 5 万石,杭州仓有 4 万石,都是去年秋收低价收的 —— 去年江南丰收,农户卖粮难,瑞祥号按 600 文 / 石的价收了 20 万石,比市场价还高 50 文,农户们都愿意卖。现在按‘成本价 + 10% 利润’抛售,660 文 / 石,比刘三的价低 78%,足够常州百姓吃三个月。其他粮仓的粮不动,不会影响供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