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御书房外的青石板上已落了一片薄霜。
孙福捧着那份《前朝玉牒考异》,手心渗出冷汗。
他不敢看内容,只敢看纸页边缘那工整得近乎挑衅的朱批小字——每一处矛盾都标注清晰,引经据典,甚至附上了三处先帝登基诏书的原文对照。
这不是普通的疏漏奏报,这是在叩问皇权的根本。
“陛下。”他躬身递上,声音压得极低,“昨夜巡防太监在外廊拾得此物,不知何人所遗。”
皇帝坐在龙案后,指尖轻轻摩挲着玉扳指,目光落在纸页第一行:“大靖承统,始于太祖开国……然据永昌四年户部残档,太祖实为庶出,非正妻所生。”
空气仿佛凝固。
良久,皇帝才缓缓开口:“谁写的?”
“尚无头绪。”孙福垂首,“但笔迹经查,似出自内政院誊录司旧档房。”
皇帝眸光一动,没再追问,反而将整份考议从头至尾细细读完。
他的脸色越来越沉,到最后竟连呼吸都变得缓慢而深重。
十七处矛盾,如十七根钉子,一根根楔入王朝正统的基石。
尤其是那三处直指嫡系传承的疑点,一旦坐实,整个皇室谱系都将动摇。
他沉默良久,终于吐出一句:“密召宗正寺三位老臣,即刻入宫。”
消息像风一样钻进宫墙深处。
内政院东厢,苏识正在批阅本月各宫炭例。
柳绿匆匆进来,在她耳边低语几句。
苏识执笔的手顿了顿,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小小的黑花。
“宗正寺彻夜未熄灯?”她轻声问。
“是。”柳绿点头,“老人们翻遍了玉牒库,连尘封三十年的副册都调了出来。”
苏识唇角微扬,眼中却无笑意。
她在赌,但她从不盲目下注。
皇帝可以容忍贪腐、可以默许党争,唯独不能容忍有人质疑他坐的那把椅子是否名正言顺。
而她抛出的这份考异,不是证据,是钩子——钓的是帝王心底最深的不安。
现在,鱼咬钩了。
她放下笔,起身走到窗边。
晨光斜照,映出她清瘦的身影。
远处宫檐飞翘,琉璃瓦上泛着冷光,像无数双窥视的眼睛。
“柳绿。”她忽然开口,“去趟档案阁,把《宫务透明录》第三册取来,就说我要核对去年冬至宴的用度明细。”
柳绿一怔:“您真要放出那个消息?”
“不是我要放。”苏识转身,眸色幽深,“是‘无意间’泄露的。记住,让誊录司的小宫女‘不小心’说漏嘴,就说提举大人亲口提过——还有一处关键证据,藏在第三册夹层里,关乎‘血脉源头’。”
柳绿心头一凛,低声应是。
两日后,宫中悄然起波澜。
宗正寺呈报:玉牒确有残缺,多卷虫蛀断裂,部分内容无法考证。
但经三位老臣联名具保,现存体系“脉络清晰,嫡统无误”,建议“存档备查,以正视听”。
皇帝批了两个字:存档。
可当晚,萧玦便接到密旨:彻查玉牒泄密源头。
当夜,九皇子府暗室。
白砚跪伏于地,低声禀报:“宗正寺有人透露,赵贵妃今晨突然派人探问玉牒重修进度,语气急切。她还问了一句——‘先帝那一支的旁系记载,有没有被挖出来?’”
萧玦端坐案前,手中一卷正是苏识那日交给他的抄本。
他指尖抚过纸面,神色不动,眼底却掠过一丝锐光。
“她终于坐不住了。”他淡淡道。
白砚迟疑:“属下以为,苏提举此举太过冒险。若皇上追查到底……”
“追查?”萧玦冷笑,“你以为陛下真想知道是谁写的?他要的是一个能替他掀盖子,又不会掀翻桌子的人。”
次日早朝后,皇帝召见萧玦于勤政殿。
“你说,这玉牒之乱,根源何在?”皇帝背对他站着,声音低沉。
萧玦垂首:“不在残缺,而在人心不信。”
皇帝猛然转身,目光如刀:“你是在替苏氏开脱?”
殿内死寂,连香炉里的青烟都仿佛停滞。
萧玦却不退反进,声音平稳而坚定:“臣只是陈述事实。如今流言暗涌,内外皆疑。堵,只会让火势更大;唯有准许彻查,才能昭示天下——我大靖之统,经得起考据。”
皇帝盯着他许久,忽然笑了,笑声却毫无温度:“好一个‘经得起考据’。既然你认为该查,那就让她查。”
“苏识接旨?”孙福站在内政院门口,捧着明黄圣旨。
苏识正在整理昨日各宫上报的采买清单,闻言抬眸,神色平静如常。
“臣接旨。”她跪地听宣。
圣旨内容简洁:特命内政院提举苏识,协理宗正寺事务,督办玉牒补遗及谱系稽核,凡涉皇室传承文书,皆可调阅。
四周宫人屏息,眼神各异。
有人惊,有人妒,更有人暗自冷笑——这等干系重大的差事,一个女官竟被委以重任,简直是送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言李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