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面色诊病,细微观察
北地的风,总带着股凛冽的劲儿,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似的。轩辕裹紧了身上的兽皮大衣,目光却被不远处毡房外的一幕牢牢吸引。那里围坐着几个牧民,中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为一个青年诊病,老者枯瘦的手指轻轻搭在青年腕上,另一只手则微微抬起,目光专注地落在青年脸上,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
“这便是北方医者诊病的法子?”轩辕低声对身旁的弟子灵枢说,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灵枢是他西行时收的弟子,手脚勤快,记性也好,此刻正拿着炭笔在兽皮卷上记录所见所闻,闻言抬头:“先生,咱们一路过来,见了好几位北地医者,都是这般先盯着脸看半晌,再摸脉的。”
轩辕点点头,抬脚朝那边走去。追风跟在他脚后,如今已是半大的狼,毛色油亮,眼神警惕却不凶狠,跟了轩辕这些年,早已通了人性,知道哪些是无害的陌生人。
“老人家,晚辈轩辕,自南方而来,路过此地,见您诊病方式独特,想讨教一二,不知可否?”轩辕拱手行礼,语气谦和。
老者抬眼打量他,见轩辕虽风尘仆仆,却目光澄澈,举止有礼,便抚了抚胡须,爽朗地笑了:“客人远道而来,客气啥。咱们北地人治病,就靠这双眼和这双手,有啥好看的,尽管看便是。”
那患病的青年约莫二十出头,脸色瞧着有些发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额头上还沾着些冷汗,双手紧紧捂着肚子,身子微微佝偻着,一看就是难受得紧。
老者松开搭在青年腕上的手,又往前凑了凑,仔细端详着青年的脸,像是在看一件稀世珍宝。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青年的脸颊:“你这脸,白得像蒙了层霜,一点血色都没有,是虚了。”
轩辕凑近几步,目光落在青年脸上。他见过不少病患,南方的湿热病者多是面色发黄发暗,透着股黏腻;东方海边的渔民,常年受海风侵袭,面色多是黑红粗糙;西陲的牧民,因多食肉食,面色往往透着油光的红润。可眼前这青年的白,却是一种病态的苍白,像是生命力被抽走了大半,连带着嘴唇都淡得几乎看不见颜色。
“老人家,他这脸色发白,便是虚症?”轩辕追问,心里默默将这景象与自己过往的认知比对。
“可不是嘛。”老者慢悠悠地说,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指在青年脸上比划,“你看啊,这脸分好几块地方呢。额头属天,脸颊属地,鼻子居中。天发白,是上头虚;地发白,是下头亏。他这整脸都白,就是浑身气血跟不上趟了。”
青年疼得“哎哟”了一声,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老者抬手抹了把他的汗,指尖触到的皮肤冰凉,他眉头皱得更紧了:“还冒冷汗,手脚也凉吧?”
青年虚弱地点点头,声音细若蚊蚋:“嗯,手脚跟揣在冰窖里似的,肚子还一阵一阵地抽着疼。”
老者站起身,对周围的牧民说了句“去拿点姜和艾叶来”,然后转向轩辕,解释道:“这小子,准是昨晚贪凉,在毡房外多待了会儿,让寒气钻了空子。你看他这脸,不光白,颧骨那儿还隐隐透着点青,青就是寒,就是痛。”
轩辕顺着老者的话看向青年的颧骨,果然,在苍白的底色上,有一层极淡的青灰色,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心里一动,想起自己在南疆时,见过被毒蛇咬伤的人,脸色是青紫发黑的,那是毒邪所致;而西陲有个摔跤受伤的壮汉,脸颊上也是青的,那是瘀血阻滞。这北地青年的青,却是与寒冷、疼痛相关,同是青色,缘由竟如此不同。
“那不同的颜色,便对应不同的病症?”轩辕问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下巴,陷入沉思。
“那是自然。”老者说得笃定,这时有牧民拿来了姜和艾叶,他接过,让青年躺下,将姜片敷在青年的肚脐上,又点燃艾叶,隔着姜片熏烤,“面红的,大多是有热。去年冬天,有个后生喝了烈酒,又烤了半宿火,第二天脸涨得通红,眼睛也红,还胡言乱语,那就是热邪上头了,用了些清热的草药才压下去。”
轩辕点点头,这点他有体会。南方湿热之地,很多病人都是满面通红,口干舌燥,用苦寒的草药清了热,脸色便会渐渐恢复正常。
“那发黑呢?”灵枢在一旁忍不住问道,手里的炭笔飞快地动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老者往青年肚脐上添了片新的姜片,头也不抬地说:“发黑就更麻烦了,多是瘀。前年有个猎人,被熊拍了一下,当时没觉得啥,过了几天,后背肿起来一块,脸色也发黑,后来找了懂行的,放了些瘀血,又敷了草药,才慢慢好起来。那黑就是气血堵得太厉害了,不通畅。”
轩辕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地方,见过的那些病人,似乎真的能从脸色上看出些门道。只是从前他更关注草药的性味和用法,没像北地医者这样,把面色当作诊病的第一道关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