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调理脾胃用"四味"
晨雾还未散尽,神农部落的炊烟已袅袅升起。轩辕刚在医庐前的空地上教弟子们辨识草药,就见一个中年汉子捂着肚子蹲在地上,额头上渗着冷汗,脸色蜡黄得像秋收后干枯的苞米叶。他身边的妇人急得直跺脚,见轩辕过来,忙上前拉住他的衣袖:“轩辕先生,您快看看我家当家的吧,从昨天起就上吐下泻,吃了巫医给的草药也不管用,现在连站都站不稳了。”
轩辕快步走过去,蹲下身子,先看了看汉子的舌苔——舌质淡白,边缘还有些齿痕,这是脾胃虚弱的迹象。他又伸手按了按汉子的腹部,对方疼得“哎哟”一声,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昨天吃了什么?”轩辕问道。
妇人抹了把眼泪:“前天部落里狩猎得了头野猪,昨天炖了肉,他贪嘴,吃了三大碗,还喝了不少米酒。夜里就开始折腾,先是肚子疼,接着就上吐下泻,现在连喝口水都想吐。”
轩辕点点头,心里有了数。这是典型的饮食不节伤了脾胃,油腻厚味积在胃里不消化,加上米酒的湿热,搅得脾胃失了运化的本事。就像装满了东西的陶罐,塞得太满,盖子都盖不上,里面的东西自然要往外溢。他起身对妇人说:“别急,这是伤了脾胃,得慢慢调理。你去准备些干净的陶碗和陶罐,我这就配药。”
回到医庐,轩辕打开存放草药的陶罐,开始挑选药材。他先取出几块山药,这山药是从有熊国带来的种子,在医庐的药圃里种了半亩,肉质雪白,切开后带着淡淡的甜味。“山药味甘,性平,最能补脾胃,就像给疲惫的耕牛添些草料,能让它慢慢缓过劲来。”轩辕一边用石刀将山药切成薄片,一边对围在旁边的弟子们讲解,“你们看这山药的断面,细腻光滑,没有筋络,说明它性子平和,补而不燥,最适合虚损的人。”
接着,他又从另一个陶罐里抓出几块生姜,生姜表皮黄亮,断面带着辛辣的香气。“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寒化湿,还能止呕。”他用石臼将生姜捣成泥,“患者吃了油腻生冷,脾胃里积了寒湿,就像潮湿的柴火点不着,得用生姜这把‘小火’烤一烤,才能让脾胃重新动起来。”
一个名叫阿草的女弟子好奇地问:“先生,那为何不直接用大热的药材,比如附子?那样不是能更快祛寒吗?”
轩辕笑了笑,拿起一块生姜递给她:“你闻闻,生姜的辣味是向外散的,能走表也能入里,但力道不算猛,就像春日的暖阳,能化冰却不会灼伤人。附子是大热之物,就像盛夏的烈日,对付沉寒痼疾管用,但这位患者只是一时食积,用了反而会耗伤津液,得不偿失。医道讲究‘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啊。”
阿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竹简上记下“生姜:辛温,散寒化湿,止呕,力缓”。
轩辕又从竹筐里拿起几颗乌梅,这是去年秋天采集的,经过晾晒后,表皮皱巴巴的,呈深褐色,透着一股酸溜溜的气味。“乌梅味酸,能收敛止泻,还能生津。”他用石杵将乌梅捣烂,“患者上吐下泻,就像堤坝决了口,水一个劲往外流,得用酸味药‘收一收’,就像用绳子把缺口扎紧些,不让津液过度耗损。”
最后,他从一个陶罐里舀出一小撮盐,这盐是从盐湖那边换来的,雪白细腻。“盐味咸,能软坚,还能调和诸药。”他把盐撒在捣好的药泥里,“少量的盐能引药入肾,还能让这几味药的味道更协调,就像做菜时放的调料,不多,却能让味道更适口。”
四种药材准备妥当,轩辕让弟子取来温水,将山药片先煮一刻钟,煮到山药变得软烂,汤汁微微发稠,再放入生姜泥、乌梅泥和盐,搅拌均匀,继续煮片刻,直到药汤散发出一股酸甜中带着微辣的气味。
“好了,把这药汤晾到温热,让他慢慢喝下去,一次别喝太多,分个三四次喝。”轩辕将药汤倒进陶碗里,递给妇人,“另外,这两天别让他吃油腻的、生冷的,就煮些稀粥,最好是小米粥,小米也能补脾胃。”
妇人连连道谢,小心翼翼地端着药碗回去了。
弟子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来。“先生,这四味药放在一起,又是补,又是散,又是收,不会互相抵消药效吗?”阿木挠着头问。
轩辕坐在石凳上,拿起四根树枝,分别代表山药、生姜、乌梅和盐,在地上画了个圆圈:“你们看,脾胃就像这个圆圈,负责运化食物。患者因为吃太多油腻,脾胃被堵住了,就像圆圈里塞满了东西,转不动了。山药补脾胃,是给圆圈增加动力;生姜散寒化湿,是把圆圈里的寒湿去掉;乌梅收敛,是防止圆圈里的‘东西’过度外泄;盐调和,是让这三者配合得更默契。它们看似作用不同,实则都是为了让脾胃这个圆圈重新转起来,各司其职,互不冲突。”
他顿了顿,又说:“就像治理部落,有人负责耕种,有人负责狩猎,有人负责守卫,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部落安稳。用药也是这个道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这里也能体现——山药是君,主补脾胃;生姜是臣,辅助散寒化湿;乌梅是佐,负责收敛止泻;盐是使,调和诸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