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们听得入了迷,阿石在一旁感叹:“原来简单的四味药,里面有这么多道理啊。”
轩辕点点头:“医道本就藏在寻常事物里。你们看,这四味药,山药是食材,生姜、乌梅是常吃的调料,盐更是每日必备,所谓‘药食同源’,说的就是这个。很多时候,调理身体不一定非要用猛药,身边的寻常之物用对了,也能治病。”
正说着,昨天来求助的妇人匆匆跑回来,脸上带着喜色:“先生,先生!我家当家的喝了药汤,不吐了,也不拉肚子了,刚才还喝了小半碗稀粥呢!”
轩辕笑了笑:“那就好,让他好好休息,再喝两天药汤,应该就能痊愈了。”
妇人千恩万谢地走了。弟子们看着她的背影,眼神里充满了对医术的向往。阿草问道:“先生,除了这四味药,还有哪些食疗方可调理脾胃呢?”
轩辕想了想,说:“多着呢。比如有人脾胃虚寒,吃点冷的就肚子疼,可以用干姜和红枣煮水喝,干姜温胃,红枣补气血,比单纯用药更温和。要是有人消化不良,肚子胀,可以用山楂和麦芽煮水,山楂消肉食,麦芽消面食,针对性更强。还有莲子,既能补脾,又能安神,适合那些思虑过多伤了脾胃的人。”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食疗宜忌”四个字:“但食疗也有讲究,不能乱用。比如脾胃虚寒的人,就不能多吃西瓜、梨这些寒性的水果;脾胃湿热的人,就要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像辣椒、肥肉,吃了只会加重病情。就像给庄稼施肥,得看土地是缺肥还是过肥,缺肥的要补,过肥的要疏,不能一概而论。”
阿木在竹简上飞快地记录着,一边记一边问:“先生,那不同体质的人,饮食上都有什么讲究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轩辕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体质就像土地,有沙土、黏土、黑土之分,调理方法也得不同。沙土保不住水,就像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口干舌燥,得多吃些滋润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黏土排水不畅,就像痰湿体质的人,身体沉重,得多吃些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黑土地肥沃,就像平和体质的人,饮食不用太刻意,只要不偏食就行。”
他站起身,走到药圃边,指着里面种植的各种蔬菜:“你们看这药圃里的菜,韭菜性温,适合虚寒的人;苦瓜性寒,适合湿热的人;南瓜性温味甘,能补脾,大多数人都能吃。食疗的关键,就是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物,就像穿衣服,冷了加衣,热了减衣,顺应身体的需求。”
弟子们跟着走到药圃边,看着那些熟悉的蔬菜,忽然觉得它们不再只是果腹的食物,而是能调理身体的良药。阿石拿起一颗刚摘下的番茄,红通通的,像个小太阳:“先生,这番茄能入药吗?”
轩辕笑着说:“番茄味甘酸,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夏天吃最好,能解暑气。但要是脾胃虚寒的人,就不能多吃生的,最好煮熟了吃,减少寒性。”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医庐前的空地上晒着的草药散发出阵阵清香。轩辕看着弟子们认真求知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他想起岐伯曾说过:“医道不止于药石,更在于日用饮食。”如今看来,真是至理名言。
这时,又有几个族人来求医,大多是些头疼脑热、肠胃不适的小毛病。轩辕让弟子们试着诊断,然后在一旁指导他们开食疗方。阿草给一个咳嗽的小孩开了梨汤,加了些川贝;阿木给一个腹胀的老人开了山楂麦芽水。看着弟子们渐渐上手,轩辕知道,这些关于脾胃调理的知识,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
傍晚时分,那个上吐下泻的汉子在妇人的搀扶下,特意来医庐道谢。他的脸色已经红润了许多,走路也稳当了。“先生的药汤真管用,比什么都灵。”汉子感激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敢贪嘴了。”
轩辕笑着摆摆手:“好了就好。记住,饮食有节,脾胃才能安康。就像粮仓,不能装太满,也不能空着,恰到好处才最好。”
汉子连连点头,和妇人一起离开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医庐上,给草药镀上了一层金色。轩辕望着远方连绵的山峦,想起了自己的部落,想起了母亲附宝。等医庐的事情安顿好,他也该回去看看了,顺便把这些调理脾胃的食疗方教给族人,让大家都能吃得健康,少生些病。
他转身回屋,拿起竹简,继续记录今天的医案。在“调理脾胃四味方”后面,他又加了一句:“药食同源,调于日常,病自少生。”写完,他放下石笔,心里清楚,医道的传承,不仅在于治病的药方,更在于这些融入生活的智慧。
那么,这些食疗方在部落中推广后,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轩辕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部落?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