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瘟疫平息,部落感恩
晨曦透过稀疏的树叶,在潮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蹲在最后一个昏迷的孩童身边,指尖轻轻搭在那瘦弱的手腕上,感受着脉搏从微弱渐至平稳。三天来,他几乎未曾合眼,双眼布满血丝,下巴上冒出了细密的胡茬,身上的麻布衣衫也被汗水浸得发潮,散发着草药与汗水混合的味道。
“轩辕大哥,你看他睫毛动了!”身旁一个负责照看孩童的部落女子突然低呼,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她叫阿月,是部落里最细心的女子,这几天一直帮着轩辕清洗草药、更换敷布,双手被药汁染得发绿。
轩辕猛地抬头,只见那孩童的眼皮轻轻颤动着,像初春枝头欲展的嫩芽。他屏住呼吸,缓缓伸出手,用指腹轻轻碰了碰孩童滚烫的额头——热度虽未完全退去,却已比昨日清晨低了许多。这细微的变化,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连日来的疲惫仿佛被一股暖流冲散了大半。
“水……水……”孩童的嘴唇翕动着,发出微弱的气音,干裂的嘴唇上还带着些许血痂。
阿月连忙应声:“有有有!我这就去拿温水!”她转身时,脚步都有些踉跄,怀里的陶罐发出轻轻的碰撞声。这陶罐是部落里仅有的几个完好的陶罐之一,这几天一直用来盛放煮沸后放凉的温水,供孩童们润唇。
轩辕小心地将孩童的头微微抬起,避开他脖颈处因针灸留下的细小针孔。这些针孔是他用磨尖的石针留下的,起初部落里的人见了都吓得脸色发白,说他是在“放孩子的血”,连那孩童的母亲都曾抱着孩子不肯松手,是岐伯在一旁轻声说了句“信他,便是信生机”,才让众人勉强应允。
此刻,看着孩童干裂的嘴唇终于沾染上湿润的布巾,发出满足的喟叹,轩辕的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三天前,这几个孩童躺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浑身滚烫得能焐熟鸡蛋。部落的巫医已经摇着头说“邪气入体太深,神仙难救”,不少家长都开始准备简陋的棺木,窝棚周围整日弥漫着哭嚎与绝望的气息。
那天夜里,他独自一人走到窝棚外的老槐树下,望着天上残缺的月亮,心里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药石无效,孩子们的气息越来越弱,他翻遍了从山洞带出来的石刻草图,手指在那些弯弯曲曲的经络线条上反复摩挲。忽然,他注意到孩童经络图上,鼻翼下方有一个特别的节点,旁边用古老的符号标注着什么。他想起岐伯曾说“人中为醒脑之要穴,若遇昏厥,刺之可促苏醒”,心头顿时亮起一盏灯。
可真要下针时,他的手却抖得厉害。石针虽已用烈酒消过毒,针尖却依旧闪着寒光,而那孩童的皮肤嫩得像豆腐,稍有不慎便可能伤及要害。他闭了闭眼,脑海里闪过弟弟当年发烧时难受的模样,闪过母亲附宝温柔的眼神,也闪过岐伯在药庐里说的“医道存乎心,勇乎行”。再次睁眼时,他的手稳了下来,石针精准地刺入了那处穴位,深度恰到好处。
第一针扎下去,孩童毫无反应。轩辕的心沉到了谷底,部落里的议论声也大了起来,有人开始低声咒骂他“草菅人命”。他没有理会,按照石刻上的指引,又在孩童的手腕、足心处各刺了一针。直到第二日清晨,第一个孩童发出哼唧声时,那些议论声才像被风吹散的烟,渐渐平息。
“轩辕大哥,你快看!他醒了!”阿月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那孩童缓缓睁开眼睛,起初眼神还有些迷茫,像迷路的小鹿,过了片刻,才看清眼前的人,虚弱地叫了一声:“娘……”
不远处正在熬药的妇人听到声音,手里的木勺“哐当”一声掉在陶罐里,她猛地回头,看到儿子睁着眼睛看她,瞬间泪如雨下,踉跄着扑过来,却又在离窝棚几步远的地方停住,怕自己身上的寒气惊扰了孩子,只是捂着嘴无声地哭着,肩膀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这样的场景,在这三天里反复上演。从第一个孩童苏醒,到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此刻最后一个孩童睁开眼睛,部落里的哭嚎渐渐变成了欢笑,绝望被希望取代。那些曾经质疑他的人,此刻都围在窝棚外,看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感激。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上前,他是部落的长老,这几天一直强撑着病体监督防疫。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兽皮包裹的东西,递到轩辕面前:“孩子,这是部落里仅剩的几块蜜饼,你收下吧。你救了我们的娃娃,就是救了整个部落啊!”
兽皮被打开,里面是几块黑乎乎的蜜饼,上面还沾着些许草屑,却是这物资匮乏的部落里最珍贵的食物。轩辕看着老者干裂的嘴唇和凹陷的脸颊,知道他这几天定然一口未吃,只是把仅有的食物省给了孩子们。
“长老,您留着吧,我不饿。”轩辕将蜜饼推了回去,声音有些沙哑,“孩子们刚醒,需要补充力气,给他们吃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