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带来的重创,让华创电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次何为“伤筋动骨”。往日里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如今只剩下被烟火熏黑的断壁残垣和烧焦的元件残骸;曾经精心备下的原材料库存,也大半化为了灰烬。这场意外之火,烧掉的不仅是厂房、设备和物料,更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流和短期内恢复生产的能力。空气中弥漫的焦糊味,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在每个员工心头,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迷茫感在悄然蔓延。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场巨大的危机,也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迫使一直忙于奔波、应对订单的王钦停了下来。他不再仅仅盯着这个月的生产进度和下一笔货款,而是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去深入思考华创电子更长远的未来。他清醒地意识到,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单、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层面,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产业链最低端的竞争极其惨烈,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次意外就足以让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华创必须突围,必须向产业链上那些拥有更高附加值、更强话语权的环节攀登。这不再是“要不要”的选择题,而是“生死存亡”的必答题。
他的目光,再次坚定地投向了那个他曾无比热爱、也深知其威力的领域——技术研发。
彼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国内对计算机——这一代表着现代化和未来的神秘机器——的需求开始如春笋般萌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尝试接触和使用计算机。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原装进口的IBM PC等计算机价格极其昂贵,外汇额度更是难以获取。于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开始流行:自行组装兼容机(当时常被称为“中华学习机”或类似名称),以显着降低拥有计算机的门槛。而在所有兼容机组件中,主板,无疑是技术最密集、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决定了整台计算机的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
一个极具前瞻性又充满风险的想法在王钦脑中逐渐清晰、成型:集中公司火灾后剩余的所有技术力量和有限资金,破釜沉舟,尝试研发PC兼容机的主板!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堪称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研发计算机主板,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方面的功底;需要强大的逆向工程能力,去理解、消化甚至超越原装机器的设计;还需要能够采购到CPU、芯片组等核心元器件(当时主要依赖进口,渠道少、价格高、周期长)。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投入巨大,且失败的风险极高,很可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堆无法点亮的废板。然而,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一旦成功,华创电子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从一家为他人做嫁衣的电路板加工厂,蜕变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真正的计算机硬件厂商,站在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舞台上。
果不其然,这个决策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以郭强为代表的务实派认为,公司刚刚经历火灾,元气大伤,最紧迫的任务是稳住阵脚,想办法恢复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务,获取现金流以求生存,此时将所剩无几的资源投入到一个前景不明、高风险的技术研发上,无异于一场豪赌,太过冒险。甚至连技术团队自身,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面对计算机主板这一复杂系统,他们感到自身知识储备和经验均有欠缺,信心并不充分。
面对内外的重重压力,王钦展现出了他作为决策者的远见和魄力。他深知,简单的加工业务只能解一时之渴,无法构筑起长期的竞争优势。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和产品定价权,才能让华创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再次拿出了当年说服大家攻坚四层电路板的勇气和激情,召集全体员工,不仅清晰地分析了公司面临的困境,更着重描绘了个人计算机在未来中国普及应用的广阔前景,以及华创若能抢占主板技术高地将迎来的巨大机遇。他郑重承诺,将亲自挂帅,带领技术团队投入这场攻关战役,与大家同甘共苦。
决心已定,行动迅速展开。王钦双管齐下:一方面,他让采购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动用所有可能的关系和渠道,特别是通过香港这一重要的信息与物资中转站,去购买Intel 8088 CPU、必要的外围芯片组,以及几台珍贵的IBM PC原装机——这些原装机是进行逆向研究、对比测试不可或缺的“范本”。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艰辛,外汇审批、渠道寻找、货物运输,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另一方面,他迅速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囊括公司最优秀技术人员的攻关小组。他们将实验室当成了新的“家”,几乎与外界隔绝。实验室的墙壁上贴满了IBM PC的技术原理图、主板PCB布局图;桌子上堆满了各种仪器仪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万用表;角落里则散落着各种元器件和数据手册。王钦身先士卒,与技术员们一起,对着原理图和实物主板,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测绘、分析信号、绘制电路图、设计PCB布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