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王钦几乎是以公司为家。困极了,就在办公室的桌子上趴一会儿,或者用几张椅子拼凑成“床”短暂休息;醒来后,抹把脸,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早年打下的扎实电子技术功底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团队成员感到困惑的技术难点,比如地址总线的译码逻辑、中断控制器的配置、BIOS ROM的映射关系等,常常是王钦在经过彻夜的思考和实验后,率先找到突破口,然后再细致地讲解给大家听。他不仅是领导者,更是技术上的核心攻坚力量。
过程异常艰难,挫折是家常便饭。画错的电路板、因设计失误或操作不当而烧掉的昂贵芯片、焊接完成后却无法点亮甚至冒烟的原型板……这些“失败品”渐渐堆满了实验室的角落,也像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上。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的时间和资金的浪费。屋漏偏逢连夜雨,研发投入远超预期,公司的资金再次告急,连员工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为了维持研发不断炊,王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偷偷抵押了自己在深圳好不容易获得的临时居住权(这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做法,用以换取一些临时的资金周转),将换来的钱投入到研发中。这件事他很久之后才告知他人,其背水一战的决心可见一斑。
远在东北的林晓霞,从偶尔的通话和信件中察觉到了王钦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华创的困境。她虽远在千里之外,且自身经营也需资金,但仍想方设法,从自己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汇过来,并在信中给予王钦最坚定的精神鼓励。更让王钦感动的是,林晓霞的信里还时常附上一些她设法搜集到的国外计算机技术杂志的相关文章(尽管大多是过期的),这些资料在信息闭塞的当时,如同沙漠中的甘泉,为攻关小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思路启发,让他们得以窥见外部技术世界的一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近四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的奋战后,就在王钦自己也感觉快要到达极限,身心俱疲之时,转机出现了。在一个凌晨,实验室里,最新一版的主板原型被小心翼翼地安装上CPU、内存,连接上电源和显示器。当王钦颤抖着手指按下电源按钮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主板上的指示灯规律地闪烁了几下,紧接着,连接的单色显示器屏幕上,跳出了一个熟悉而又令人激动的光标“C:>”!他们成功运行了简单的DOS命令!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刹那间,实验室里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无论之前多么疲惫、多么焦虑,此刻都激动地跳了起来,互相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许多人眼中都闪烁着喜悦的泪花。这泪水,冲刷掉了数月来的艰辛、压力和委屈。
王钦没有像大家那样欢呼雀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良久,他才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如同暖流般冲刷全身,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这一刻,对他而言,比以往赚到任何一笔钱都更让他感到高兴和满足。因为,这标志着华创电子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PC兼容机主板!
尽管这第一块被命名为“华创一号”的主板还显得非常粗糙,布线不够优化,性能稳定性有待提高,与各种外围设备的兼容性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这小小的一块板卡,凝聚着华创人的智慧、勇气和汗水,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当时的实用价值。
王钦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没有急于求成地推向市场进行大规模量产。他清楚地知道,从“能做出来”到“做得好、做得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继续投入资源,带领团队针对“华创一号”进行迭代改进,优化电路设计,提升信号完整性,增强稳定性和与主流软硬件的兼容性。
与此同时,他开始冷静地谋划下一步:如何将这块凝聚了心血的主板,转化为能够产生价值的产品,并成功地卖出去?
是自已组装整机,创立品牌进行销售?他仔细评估后认为,此路暂时不通。整机销售涉及品牌建设、渠道开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环节,投入更大,对于刚刚经历火灾、资源有限的华创来说,风险过高,并非最佳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务实和灵活的合作策略:发挥自身在主板设计和制造上的优势,为市场上那些有整机组装需求但缺乏主板研发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电子厂,提供成熟、可靠的主板解决方案。换言之,华创要成为“幕后英雄”,做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部件供应商。
定下策略后,王钦亲自带着精心准备的“华创一号”主板样品,踏上了艰难的市场推广之路。他主动上门,拜访了国内几家早期的知名计算机企业,如长城、浪潮等。然而,这些大厂当时大多遵循自己的技术路线(例如倾向采用更先进的CPU或自有架构),对于华创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供的主板,兴趣不大,合作之门并未轻易打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