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哈尔滨的严寒达到顶峰。松花江完全封冻,江面上的积雪厚达尺余。但在江北新开辟的试验农场里,一座座玻璃温室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室内绿意盎然。
林文澜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温室,热气扑面而来。农技员正带着几个学生在记录番茄生长数据,见到司令到来,连忙起身敬礼。
"不必多礼。"林文澜摆手,仔细察看番茄长势,"这些品种抗寒性能如何?"
"报告司令,这是我们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在零下环境里也能正常生长。"年轻的农技员兴奋地介绍,"如果试验成功,明年就能在普通大棚推广。"
林文澜满意地点头,转向随行的农业专家:"陈教授,您看这个'春晓计划'可行性如何?"
白发苍苍的陈教授推了推眼镜:"司令,利用温室技术实现冬季蔬菜种植,理论上完全可行。但问题是...成本太高。普通农民根本负担不起。"
"成本问题我来解决。"林文澜语气坚定,"重要的是先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从试验农场回来,林文澜立即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与会者除了各部门主管,还有特地从各地请来的农业专家。
"各位,'春晓计划'不仅关乎民生,更关系到东北的长远发展。"林文澜开门见山,"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东北的农业发展道路。"
会议上争论激烈。保守派认为应该集中精力保证粮食生产,创新派则主张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诸位,"林文澜打断争论,"我们能不能双管齐下?粮食要保,经济作物也要发展。"
他走到地图前:"我建议分区发展:松嫩平原主攻粮食生产,辽东半岛发展水果种植,山区可以搞林业和药材。"
"资金从哪里来?"财政局长提出关键问题。
林文澜早有准备:"三个渠道:一是特别预算,二是美援资金,三是吸引民间投资。"
这时,杨文涛匆匆进来,在林文澜耳边低语几句。林文澜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
"各位继续讨论,我稍后回来。"
在隔壁房间,杨文涛汇报了紧急情况:"司令,我们发现有不明身份的人在试验农场附近活动,似乎在打探'春晓计划'的详情。"
"查清楚背景了吗?"
"暂时没有。但这些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不像是普通探子。"
林文澜沉思片刻:"加强试验农场的安保,但要外松内紧。我倒要看看,是谁对这个计划这么感兴趣。"
接下来的几天,林文澜把主要精力放在"春晓计划"上。他亲自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与商人座谈,探讨合作可能;还专门会见了银行代表,商讨农业贷款事宜。
十二月十五日,第一个合作项目终于落地。哈尔滨商会会长带头投资,在城郊兴建了十座示范温室。
"林司令,我们商人虽然重利,但也知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会长在奠基仪式上感慨地说。
林文澜亲自为基石培土:"只要上下同心,东北定能重现繁荣。"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南京某报纸发表评论,质疑"春晓计划"劳民伤财;更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林文澜借机中饱私囊。
对这些攻击,林文澜不予理会。他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春耕准备。
十二月二十日,林文澜召开了春耕备战会议。各地汇报的情况令人忧心:种子储备不足,农具严重缺乏,耕牛数量只有战前的一半。
"司令,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农业处长面色凝重,"照这样下去,明年春耕都要成问题。"
林文澜站起身:"传我命令:第一,立即组织采购团,赴关内采购种子农具;第二,动员部队帮助修复农具;第三,设立耕牛租赁站,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耕牛。"
"可是司令,这笔开支..."
"从军费中挤!"林文澜斩钉截铁,"没有粮食,要军队何用?"
命令下达后,各部立即行动。更令人感动的是,消息传开后,许多市民自发捐出家中农具,一些富裕农户也主动提供耕牛。
"看到了吗?"林文澜对部下说,"这就是民心。只要我们真心为民,百姓就会支持我们。"
就在春耕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试验农场再次发生意外。十二月二十五日夜,一伙暴徒试图破坏温室,被埋伏的警卫部队当场抓获。
审讯结果令人震惊:这些人受雇于一个神秘组织,目的是阻止"春晓计划"成功。
"他们害怕的不是几座温室,"林文澜分析道,"而是害怕东北实现自给自足。"
杨文涛点头:"确实。如果我们不再依赖外部援助,某些人就无法从中牟利了。"
林文澜沉思良久,突然问:"我们能不能把'春晓计划'扩大到整个东北?"
"司令的意思是?"
"在每个主要城市都建立示范农场,让更多农民看到实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