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哈尔滨飘下了第一场雪。细密的雪粒敲打着指挥部窗户,林文澜放下手中的文件,望向窗外渐渐泛白的世界。
"司令,各部队冬储情况报告都齐了。"周志宏抱着厚厚一叠文件走进来,"情况...不太乐观。"
林文澜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煤炭储备只有预期的六成,冬装缺口三万套,药品更是严重不足。最令人忧心的是,原本承诺的南京拨款至今只到位三分之一。
"审计小组到哪里了?"林文澜问。
"明天抵达。组长是财政部的王处长,据说是张副院长的亲信。"
林文澜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各个驻防点:"通知各部,做好接待准备。记住,要坦诚相待,但也要守住底线。"
第二天,审计小组的专列在严密护卫下驶入哈尔滨站。王处长四十出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透着精明。与他同行的还有五位审计专员,个个神情严肃。
"林司令,久仰。"王处长握手时特意加重力道,"我们奉命来核查特别预算的使用情况,还请配合。"
"一定配合。"林文澜微笑回应,"各位远道辛苦,先休息一下..."
"不必了。"王处长打断道,"时间紧迫,我们现在就开始工作。"
审计小组的效率出乎意料的高。他们不仅调阅了所有账目,还要实地检查每一个项目。在视察城郊难民安置点时,王处长突然发难:
"林司令,这些难民的伙食标准是不是太高了?每人每天半斤粮食,要知道南京的公务员也只有这个标准。"
负责安置点的军官正要解释,林文澜抬手制止:"王处长有所不知,这些难民大多要参加劳动建设,营养跟不上会影响工程进度。"
"哦?"王处长推了推眼镜,"可是我听说,有些难民整天无所事事。"
"这话从何说起?"
王处长从公文包中取出几张照片:"这是我们昨天拍到的,这些人在街上闲逛。"
林文澜接过照片,脸色沉了下来:"王处长,这些人是在排队领取救济粮。如果你仔细看,还能看到他们手中的粮袋。"
现场气氛顿时尴尬。随行的记者赶紧按下快门。
接下来的几天,审计小组处处刁难。他们质疑煤炭采购价格过高,怀疑药品采购以次充好,甚至要求查看每一笔小额支出的凭证。
"司令,他们这分明是来找茬的!"邱清泉气得直拍桌子。
林文澜却异常平静:"让他们查。账目清清楚楚,不怕查。"
然而,十一月十五日发生的一件事,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这天清晨,双城驻军急报:运煤车队在途中遭劫,五车煤炭被抢,两名押运士兵受伤。
"什么人干的?"林文澜立即赶到现场。
"是一伙土匪。"驻军团长汇报,"但他们用的都是制式武器,战术动作也很专业。"
更蹊跷的是,当天下午审计小组就要求检查双城驻军的煤炭库存。
"太巧了。"杨文涛在林文澜耳边低语,"我们刚收到情报,王处长昨晚秘密会见了一个神秘人物。"
林文澜沉思片刻:"加强对审计小组的监视,但要小心,不要被发现。"
随着天气转冷,冬储压力越来越大。十一月二十日,哈尔滨气温骤降至零下十五度。林文澜亲自视察民防工作,发现很多贫民区取暖用煤严重不足。
"立即开仓放煤。"林文澜下令,"先保障老人和儿童。"
"司令,我们的储备本来就不足..."财政官员想要劝阻。
"执行命令!"林文澜语气坚决,"军人可以挨冻,老百姓不能!"
这个决定很快传到了审计小组耳中。王处长当即要求见林文澜:
"林司令,未经批准擅自开仓,这不符合程序!"
"王处长,"林文澜直视对方,"如果等到批准下来,恐怕要出人命了。"
"你!你这是漠视中央权威!"
"文澜不敢。"林文澜语气平静,"只是认为,百姓的性命比程序更重要。"
当晚,林文澜收到史迪威的密电。这位美国将军在电报中透露,南京有人向美方施压,要求停止对东北的直接援助。
"果然如此。"林文澜对周志宏说,"他们是要把我们逼入绝境。"
但转机出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这天,审计小组的一名年轻专员悄悄找到杨文涛,递上一份文件:
"这是王处长要求我们修改的审计报告草稿。他要把所有问题都夸大,目的就是要搞垮林司令。"
杨文涛立即将文件呈送林文澜。看着报告中歪曲事实的指控,林文澜不怒反笑:
"好,很好。这份报告什么时候上交?"
"三天后。"
"足够了。"
林文澜立即行动起来。他首先邀请哈尔滨各界代表召开座谈会,如实通报冬储情况。然后又安排记者实地采访,展示真实的民生状况。
最重要的是,他请来了几位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组成独立的监督委员会,对冬储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