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在拂晓之前,山路还在滴水。青娘背着茶箱,从山脚小镇一路往上。她刚在镇上完成试探,心里记下了几家茶行的虚实,也更坚定了要把“直采”这条路走实走稳。
坡陡处,她踩着前夜被雨冲滑的泥迹,脚步小心。前方雾气里传来一声清亮的招呼——
“这位姑娘,可是城里来收茶的青娘?”
青娘抬眼,看见一个肩背竹篓的年轻人立在路旁,粗布衣,眉眼清润。他把背上的篓子放下,抱拳作礼:“在下沈行舟,南山茶农。听闻你在寻高山茶,特来引路。”
青娘心中一松,也拱手还礼:“正是青娘。有劳沈公子。”
沈行舟笑了笑:“叫我行舟就好。山上路滑,我在前头走,你跟紧我。”
二
两人一前一后,沿溪而上。行舟边走边说:“这一带多雾,土温低,茶性收敛,香不张扬,水却细。我家茶园在半腰,祖传的老丛,今年头采刚过。”
青娘侧耳倾听,偶尔问起土壤与朝向,行舟一一作答,条理清楚。她心里暗暗点头:此人懂茶,也懂山。
转过一片竹林,视野豁然。阳光从云缝里落下,照得一坡茶树层次分明。行舟停下脚步:“到了。”
青娘走近,蹲下细看。新芽肥壮,叶质厚实,叶缘微卷,光泽鲜活。她轻轻拨开一片叶背,指腹触到细密的绒毛,心里已有了分数。
“一芽两叶,标准。”她抬头,“海拔、云雾、土壤都对。”
行舟眼里闪过一丝自豪:“青娘果然眼光独到。”
三
到了木屋,行舟把一套粗陶茶具摆上桌。青娘没有急着试泡,先取了一小撮干茶,置于白瓷茶荷中,冷嗅——清香带兰,无杂味。
她点头示意可以开始。行舟烧水,水温落至初沸,注水。茶叶在碗中缓缓舒展,香气随热气升起,清雅而不飘。青娘执杯,先观汤色——清澈明亮;再入口——甘润,微苦即化,回甘从喉间漫出。
她放下杯,神色肯定:“好茶。香清、水细、韵长,耐泡可期。”
行舟笑起来:“能得青娘一句‘好茶’,比卖了好价还叫人安心。”
青娘话锋一转:“行舟,我这次进山,不是只找一两批货。我想把源头做稳——统一标准、稳定供给、价格公道、长期合作。你怎么看?”
行舟沉吟片刻:“我也不想把好茶贱卖,更不想让茶农被人牵着鼻子走。只是……山里人老实,怕被城里人糊弄。”
青娘点头:“所以我先到镇上探了路,再上山找你。标准要写清楚,合同要签明白,违约要有说法,风险也要共担。”
四
行舟从屋里取出一个旧木盒,里面是他平日记录的“采制日记”:哪天采、天气如何、杀青温度、萎凋时长、出成率多少……一笔笔清楚。青娘看得认真,不时在自己的茶路笔记上做标记。
她合上本子:“行舟,你的做法已经很规范。我想在你这个基础上,再把几件事说透——
“第一,采摘只取一芽两叶,病虫叶、冻伤叶一律不采;
“第二,杀青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时间要准,避免焦边与红梗;
“第三,萎凋要看天气与叶片含水,不贪快;
“第四,分级要明确,明码标价,不混级;
“第五,交付时间、数量、验收方式写进协议;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共担。若遇天灾,双方按比例承担损失。”
行舟听完,沉默了一瞬,随后点头:“青娘,你考虑得比我们山里人周全。我信你。”
五
午前,行舟带青娘去看萎凋槽。薄薄摊着的茶叶在通风处慢慢失水,叶缘开始变软。行舟用手背轻触,感觉湿度,青娘在一旁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今天风大,萎凋时间要比昨天短一些。”行舟说。
青娘点头:“午后看情况,合适就杀青。我想在你这里定一个‘样板流程’,之后推广到其他愿意合作的茶农。”
行舟看了她一眼:“你是想把南山的好茶,做成一个‘牌子’?”
青娘笑了:“不是牌子,是‘标准’。有了标准,才不怕外面压价、混货。”
六
午后,天忽然转阴,风也收了。行舟当机立断:“杀青。”
灶火起,铁锅热。行舟手把锅铲,青叶入锅,翻抖迅速。青娘站在一旁,观察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闻着青草气退去,清香透出。她低声提醒:“火候到了。”
行舟应声出锅,趁热揉捻。茶叶在竹匾里被揉成条索,色泽油润。青娘接过一把,细看条索紧结度与匀整,满意地点头。
七
晚饭很简单,南瓜、土豆、几碟腌菜。行舟的母亲话不多,却把青娘的碗添得满满的。青娘谢过,又和行舟聊起市场。
“城里试茶会,我回去就要筹备。”她说,“我会把高端的‘云雾高山’和中端的‘雨前春’分开,既保口碑,也保销量。”
行舟点头:“你放心去做。山上我这边,按你说的标准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