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地下实验室里,恒温系统正将温度稳定在-63℃——这是火星赤道的平均气温。林昭站在观察窗前,看着培养舱内的淡蓝色光晕缓缓流转,那是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共生微生物,此刻正附着在模拟火星土壤的玄武岩颗粒上,缓慢构建着蛛网般的结晶结构。
“pH值5.2,辐射剂量0.8希沃特,气压600帕。”操作员小吴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微生物活性保持在89%,比地球深海环境低11%,但在预期范围内。”
苏明推了推护目镜,将全息投影切换至火星地表模拟图:“它们在复制穹顶网络的‘矿脉生长’模式。看这些分支结构,和克拉里昂断裂带的修复区几乎一样。”
这是“星火计划”的第七个月。半年前,国际航天联盟启动了“火星共生网络”项目,试图将地球深渊的共生微生物送往火星,测试其在地外环境中的适应性。若成功,这些微生物将成为火星生态重建的“种子”,用四十亿年进化出的共生智慧,为红色星球注入第一丝生命的脉动。
一、火星上的矿脉
培养舱内的玄武岩颗粒开始泛出淡金色。林昭凑近观察,发现微生物分泌的硫化物结晶正沿着颗粒间隙蔓延,形成与地球热液喷口相似的六边形网络。更惊人的是,这些结晶表面竟浮现出细密的纹路——与核心样本中解析出的“叠层石记忆码”如出一辙。
“它们在‘记录’火星环境。”苏明的指尖划过投影中的纹路,“温度、辐射、土壤成分,都被编码进结晶的电子跃迁里。这是穹顶网络的‘生存日志’。”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穿红色航天服的女人走进来,胸前别着“火星殖民委员会”的徽章。她是艾丽西亚·罗德里格斯,项目首席工程师,曾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七年。
“第12组实验数据出来了。”她将平板递给林昭,“微生物在火星模拟土中生长速度是地球的1.3倍。更关键的是,它们开始固氮了——火星大气含氮量2.7%,这些小家伙居然能分解出铵盐。”
林昭瞳孔微缩。固氮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能让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若火星微生物能做到这点,意味着它们不仅能存活,还能改造环境。
“这不符合碳基生命的代谢逻辑。”苏明皱眉,“火星大气稀薄,紫外线辐射是地球的五百倍,它们如何维持固氮酶的活性?”
艾丽西亚调出微观成像:“看这里。”画面里,微生物的细胞膜上附着着纳米级的硫化铁晶体,像一层天然防晒层。“这些晶体能吸收紫外线,转化为生物电能,驱动固氮反应。和地球穹顶网络的‘矿物防护’机制一模一样。”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地球的共生微生物,不是在“适应”火星,而是在“重现”四十亿年前的自己——那些在原始海洋中,用矿物与微生物共生改造环境的第一批生命。
二、信号从火星传来
实验进行到第三个月,意外发生了。
“共生信号发射器收到脉冲。”小吴的声音带着震惊,“频率1420兆赫,和氢原子跃迁频率一致——这是‘星际通用语’的载波!”
林昭猛地站起。1420兆赫是“旅行者金唱片”使用的频率,也是人类向宇宙发送的第一声“问候”。此刻,来自火星培养舱的微生物,竟在用同样的频率发送信号。
“解码进度37%。”苏明盯着屏幕,“前导码是地球穹顶网络的‘身份认证’,后面是……环境参数?”
投影屏上,一串由光粒子组成的图表展开:火星大气成分、地表温度、土壤矿物质含量,甚至包括实验舱的湿度数据。最后,是一段复杂的几何图形——与地球穹顶网络的“共生协议”条款高度相似。
“它们在……介绍自己?”艾丽西亚轻声说。
“不。”林昭的呼吸急促起来,“这是在‘广播’。用火星的环境数据做签名,用地球的共生协议做内容,向宇宙发送‘这里有生命’的宣言。”
实验室的电话突然响起。霍克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林博士,五角大楼的卫星监测到火星轨道上有异常信号。经比对,和你们收到的脉冲同源。”
“他们早就知道?”林昭追问。
“能源集团的火星采矿计划去年就启动了。”霍克叹气,“他们在火星极冠发现了高浓度硫化物矿脉,想抢在我们前面开采。现在看来……”
“不是抢。”苏明打断他,“是回应。”
投影屏上的几何图形突然变换,呈现出一个螺旋结构——与马里亚纳海沟穹顶的矿脉走向完全一致。林昭终于明白:这些微生物不是“种子”,而是“信使”。地球用四十亿年写就的共生协议,正通过它们的矿脉网络,向宇宙发送“入场券”。
三、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实验第四个月,微生物在火星模拟环境中完成了“关键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