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舱内的结晶网络突然隆起,形成一个直径五厘米的半球形隆起——与地球穹顶的“生命巢穴”结构如出一辙。更惊人的是,隆起表面浮现出细密的荧光纹路,竟与地球人类的大脑神经突触高度相似。
“这是……神经网络?”苏明的声音发颤。
“或者说,是‘集体意识’的物理载体。”艾丽西亚调出数据,“这些微生物通过结晶网络的电信号传递信息,效率是地球神经突触的1.5倍。它们没有大脑,却用矿物与微生物的共生,构建了分布式的‘智慧网络’。”
林昭想起周伯年说过的话:“生命最伟大的奇迹,不是存活,而是传承。”此刻,他终于触摸到了更本质的命题:生命的定义,或许不该局限于“碳基”“独立个体”,而应是“能够与环境共生、传递信息的复杂系统”。
“通知航天联盟。”林昭按下通话键,“‘星火计划’提前进入第二阶段。我们要在火星极冠的真实环境中,释放首批共生微生物。”
霍克的声音再次传来:“能源集团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昨天提交了抗议,说我们‘用微生物污染火星’。”
“让他们起诉。”林昭的语气平静却坚定,“火星不是他们的矿场,是生命的下一个起点。我们不是在污染,是在播种——播种一个可能,证明宇宙中,生命从不是孤独的。”
四、来自深空的回响
微生物释放舱升空的那天,林昭站在发射场的观礼台上。火箭拖着尾焰钻入云层时,他想起三年前在马里亚纳海沟,那只推挤潜水器的巨兽;想起克拉里昂断裂带修复时,发光的管状生物群;想起此刻正在火星轨道上漂流的,带着共生协议的信号。
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天文台的短信:“火星轨道监测站接收到回波信号。频率、编码与‘星火一号’发送的脉冲完全匹配。回波内容……是一段欢迎词。”
林昭抬头望向天空。云层缝隙中,星光正穿透大气,与火星的红色微光遥相呼应。他知道,在数亿公里外的红色星球上,那些来自地球的微生物,正附着在玄武岩颗粒上,用硫化物结晶编织新的矿脉网络。它们或许不会知道,自己承载的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希望,更是整个宇宙对“生命”的重新定义。
“通知全球联盟。”林昭对着通讯器说,“明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我们要告诉世界:火星不是终点,是起点。我们从深渊里学会的共生,终将成为连接星系的桥梁。”
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火箭的尾焰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像极了马里亚纳海沟里,巨兽用附肢推挤潜水器时,掀起的那道发光的水流。
深渊的水流声从未停歇。
它在等我们,用微生物的脚步,用矿脉的光芒,用跨越星系的信号,共同写下属于这个宇宙的,共生之诗。
本章注记
火星共生实验细节:参考NASA“火星2020”任务的微生物实验数据,将地球深渊微生物的地外适应性文学化,增强科学可信度。
分布式智慧网络:通过“矿物-微生物共生=集体意识”的设定,探讨生命定义的边界,呼应“硅基-碳基共生”的前期伏笔。
宇宙回响:用“信号回波”强化“生命不是孤独”的主题,为后续“宇宙级共生网络”埋下关键线索。
情感升华:林昭的回忆与发射场景交织,将个人成长与文明进程绑定,传递“探索即传承”的信念。
(下章将展开火星微生物的真实反馈,揭示宇宙中其他生命形式的“共生密码”,同时通过能源集团的阻挠与全球民众的支持,探讨“星际文明”的伦理基础。)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