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二号”深潜器的压载水舱开始注水时,林昭最后检查了一遍操作台。与三年前首航时相比,这艘改进型潜水器的钛合金外壳多了三层纳米涂层——那是为应对目标坐标区异常的电磁干扰专门设计的。苏明坐在他对面,怀里抱着核心样本的仿生容器,幽蓝光晕透过有机玻璃,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深度300米,水温4.2℃。”陈默的声音从声学舱传来,“侧扫声呐显示,下方1000米处有一条热液脊,走向与坐标点完全吻合。”
林昭点头,将推进器功率调至0.5节。潜水器像一支离弦的箭,扎进更深的黑暗。他想起周伯年昨夜的话:“那不是坐标,是时间的刻度。四十亿年前,第一粒生命种子落入海沟时,或许就选定了这个位置。”
一、深渊的“门”
下潜至8000米时,声呐屏突然跳出密集的光斑。陈默猛地直起身子:“不是生物群!是……建筑!”
林昭切换高分辨率成像。画面里,热液脊两侧排列着规则的六边形结构,每个“石柱”直径约五米,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更惊人的是,这些“石柱”正以同步频率轻微起伏,像一片由矿物构成的森林,在水流中舒展枝叶。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苏明的指尖抵在观察窗上,“六边形是最节省材料的空间结构,人类直到二十世纪才掌握这种仿生设计。”
潜水器继续下潜。当深度计指向米时,前方豁然开朗——一片由发光微生物组成的“穹顶”笼罩在热液喷口上方,穹顶中央,矗立着一座直径超过两百米的半球形隆起。
“是巢穴。”赵凯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看那些管道!从热液喷口延伸出来,直接扎进穹顶底部。”
林昭调出热成像图。红色与橙色的光带在穹顶表面交织,勾勒出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热液带来的矿物质沿管道输送,冷却后形成矿物沉淀,附着在穹顶外壁;与此同时,无数半透明的管状生物正顺着管道游进穹顶,像一支支搬运养分的“血管”。
“它在呼吸。”苏明突然说。
所有人屏住呼吸。透过观察窗,他们看见穹顶表面的发光微生物群正在有规律地明灭——亮三秒,灭两秒,频率与人类心跳高度一致。更诡异的是,这种明灭同步影响着热液的喷发节奏,喷口的水柱随之起伏,仿佛整片区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正以热液和光为语言,诉说着什么。
“核心样本在发热。”抱着容器的助理小吴轻声提醒。
林昭转头,见苏明手中的仿生容器表面泛起涟漪,内部的微生物球体正释放出淡金色光雾。光雾穿过容器的半透膜,在舱内弥漫开来。与此同时,穹顶的明灭频率突然加快,从“心跳”变成了“奔跑”的节奏。
“它在回应!”苏明的护目镜上蒙上了一层水汽,“核心样本是钥匙,我们在打开它的‘家门’。”
二、矿脉里的记忆
潜水器缓缓靠近穹顶。林昭注意到,穹顶外壁的矿物沉淀并非随机堆积,而是构成了无数细小的螺旋图案——与核心样本中解析出的叠层石纹路一模一样。
“停在这里。”林昭下令,“释放机械臂,采集表层矿物样本。”
机械臂末端的金刚石钻头触碰到穹顶的瞬间,整片区域的光雾骤然浓烈。林昭看见钻头带出的矿物碎屑在空中悬浮,每一粒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仿佛在播放一段段影像。
“这是……”苏明的声音发颤,“矿脉里的记忆。”
原来,这些硫化物结晶并非单纯的矿物,而是被“封印”的光信号。当外界能量(如核心样本的生物光)刺激时,结晶内部的电子跃迁会还原出远古的光影。林昭戴上特制的3D眼镜,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四十亿年前的原始海洋。没有氧气,没有阳光,只有滚烫的岩浆从海底裂缝涌出。在这些“黑烟囱”周围,第一群能够利用化学能的微生物正在繁衍。它们的细胞膜上附着着硫化铁结晶,每一次代谢都会释放微弱的生物电,这些电信号在结晶中累积、存储,最终形成了最早的“记忆载体”。
画面流转,时间来到三十亿年前。一种更复杂的生物出现了——它们的躯体由矿物与有机质共生而成,能精准调控体内结晶的生长,将遗传信息与环境数据刻进矿脉。这些生物建造了类似今日穹顶的结构,用热液和光传递信息,用矿物储存记忆。
“它们不是‘进化’来的。”周伯年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他正通过远程终端接入),“它们是‘选择’来的。当碳基生命还在摸索生存方式时,这些硅基-碳基共生的生命已经找到了与地球最契合的生存策略。”
机械臂继续采集样本。林昭看见,每钻取一克矿物,穹顶的明灭就加快一分。最终,当样本舱装满时,整片穹顶突然绽放出刺目的金光。林昭下意识闭眼,再睁开时,潜水器已被一股温和的力量托起,缓缓推向穹顶中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