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小棠盯着全息屏上的卫星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贝壳项链——那是王强当年的矿工帽徽章改的。屏幕上,东南亚某片热带海域正泛着诡异的灰白色:成片的塑料垃圾漂浮在海面,像块腐烂的浮毯,下面的珊瑚礁早已褪成惨白,偶尔有几条瘦小的鱼翻着肚皮浮上来。
“老师,第三批投放的降解菌失效了。”助手小夏抱着平板走进来,声音里带着挫败,“微生物无法分解这种改性PET塑料,它们在胃里积累,反而毒死了珊瑚虫。”
小棠的眉峰拧成结。这是她领导的“深海清道夫”项目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传统生物降解方法对新型塑料根本无效。她想起爷爷当年的话:“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大海。”
翻译器就放在实验台角落,那是她用旧手机改装的,外壳贴满了小海豚贴纸。小棠深吸一口气,启动设备,将海域的污染数据、珊瑚的基因序列,还有自己的困惑,转化成电信号发送出去。
“大虫子,”她的声音轻得像海风,“我们需要你帮帮助。”
一、深渊的酶
三小时后,翻译器的屏幕亮起。
小棠凑过去,看着滚动的波形图,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当最后一行代码稳定下来时,她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是分解PET塑料的酶!大虫子分享了它的基因序列——这种酶能在30分钟内切断PET的分子链,而且产物是无害的乙二醇!”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汉森博士凑过来,看着屏幕上的基因代码:“这太神奇了!PET是最难降解的塑料之一,这种酶的催化效率比现有酶高100倍!”
“还有更厉害的。”小棠继续翻译,“大虫子说,这种酶的基因来自它体内的共生微生物。那些微生物长期附着在塑料垃圾上,演化出了分解能力。”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将深渊的基因序列导入大肠杆菌,培育出能产生这种酶的工程菌。实验室的培养箱里,淡蓝色的菌液在摇床里旋转,像一片微小的海洋。
“成功了!”小夏举着试管尖叫,“菌液分解PET薄膜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快了三倍!”
小棠拿起试管,看着里面的液体将一片PET塑料片慢慢溶解,变成透明的黏液:“给它取名‘小棠一号’吧。”
二、海洋的试验
“深海清道夫”号载着“小棠一号”出发了。目标海域是东南亚的那片“塑料坟场”。
林深站在甲板上,看着小棠指挥船员投放菌液:“记住,每平方公里投放10升,不要集中,要分散。”
“放心吧,老师。”小棠戴着潜水镜,手里拿着遥控器,“我做了模拟实验,扩散范围能覆盖整个污染区。”
潜水器下潜时,小棠透过观察窗望着海面。阳光穿过塑料垃圾的缝隙,在水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想起爷爷当年下潜时的样子,想起他说“大海是我们的母亲”,突然觉得手里的遥控器沉甸甸的。
“到达投放点。”潜水器悬停在污染区上方,“开始投放。”
遥控器按下,菌液从容器里喷出,融入海水中。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每天通过卫星监测海域的变化。
变化来得比预期更快。
第七天,卫星图上,灰白色的塑料带开始变薄;第十五天,珊瑚礁的惨白色开始褪去,露出淡粉的触手;第二十一天,小夏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奇迹——几只幼鱼正围着分解后的乙二醇游动,它们的鳃盖张合着,充满了活力。
“成功了!”小棠看着实时画面,眼泪掉在操作台上,“大虫子没骗我们。”
三、质疑与证明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持续多久。
“你们的酶安全吗?”某跨国塑料企业的代表带着律师找上门,“万一这种酶分解塑料时产生有毒物质怎么办?”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小棠攥着“小棠一号”的检测报告,指尖发白:“我们做了三个月的安全测试,乙二醇是无害的,而且酶本身会被海洋微生物降解。”
“空口无凭。”律师拿出一份报告,“你们的菌液可能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林深站出来,将一份数据拍在桌上:“这是我们监测的三个月数据:投放区域的有毒物质含量下降了70%,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了40%。你们所谓的‘平衡’,难道是指让塑料继续杀死海洋生物?”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律师翻着数据,脸色越来越白:“你们……你们这是诽谤!”
“不。”小棠拿起翻译器,“我们可以让大海说话。”
她启动翻译器,将海域的生物信号转化成音频。房间里响起细碎的“嗡嗡”声——是珊瑚虫的游动声,是小鱼的鸣叫声,是浮游生物的碰撞声。
“这是大海的回答。”小棠轻声说,“它在说‘谢谢’。”
四、深渊的新礼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