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极昼来临时,小棠已经十二岁了。她站在"极光号"的甲板上,怀里抱着她最新发明的"深海生物翻译器"原型机。这台设备能将海洋生物的电信号、声波信号和化学信号转换成人类能理解的语言。
"大虫子说,它在等我们。"小棠调试着设备上的旋钮,"它说,生命织锦的下一章,需要我们一起书写。"
林深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捧着个古老的木盒。盒子里装着王强的矿工帽,还有小棠从小到大的画作——从最初歪歪扭扭的"大虫子",到现在的"生命织锦全景图"。
"你爷爷要是看见现在的你,一定会很骄傲。"林深将木盒交给小棠,"他等这一天,等了二十年。"
苏念从后面走来,手里拿着平板:"全球基因库传来消息,我们收集的深海极端环境基因样本已经突破五千种。汉森博士说,这些基因里藏着解决气候变化的钥匙。"
"还有更重要的。"伊娃博士从通讯器里传来声音,"罗斯海的新珊瑚礁群已经开始自然繁殖,小珊瑚虫的发光频率和大西洋的珊瑚一模一样。深渊的基因,真的创造了一个跨越大洋的生命网络。"
一、生命织工的诞生
小棠的"深海生物翻译器"第一次公开测试,是在南极的冰下实验室。
"大家安静。"小棠深吸一口气,启动设备,"我要尝试和深渊的大虫子对话。"
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屏幕上开始滚动复杂的波形图。小棠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将电信号转换成文字。
"它在说什么?"王雪紧张地问。
"它在说……"小棠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它在分享新的基因序列。一种能帮助珊瑚抵抗海洋酸化的酶。"
林深凑近屏幕,看着不断涌现的基因代码:"这太神奇了。它不仅分享基因,还在教我们如何将这些基因应用到实际的生态修复中。"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小棠成功地与大虫子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对话"。她获得了十几种新型酶的基因序列,还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如何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应用这些基因。
"我做到了!"小棠兴奋地拥抱林深,"我成为了真正的生命之工!"
伊娃博士拍着她的肩膀:"不,你已经是超越职工的存在。你是连接人类与深海的桥梁。"
二、织锦的新篇章
基于小棠获得的新基因,团队启动了"珊瑚抗酸化计划"。
"这些酶能在珊瑚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汉森博士解释,"抵抗海洋酸化的侵蚀,同时还能促进珊瑚的生长。"
他们在南极、大西洋、印度洋的多个试验点投放了基因改造的珊瑚幼苗。
三个月后,结果令人振奋:
南极试验点的珊瑚存活率从60%提升到92%;
大西洋的珊瑚生长速度提升了35%;
印度洋的珊瑚开始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碳汇能力显着增强。
"这说明,"苏念调出全球监测图,"生命织锦正在发挥作用。每个新加入的基因,都在让整个网络更加强大。"
林深看着这些数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们不是在拯救海洋,是在帮助海洋自救。大虫子教会我们的,是信任生命本身的力量。"
三、新的挑战
然而,生命的织锦并非一帆风顺。
"出事了!"通讯器里传来急促的声音,"太平洋中部出现异常热浪,水温升高了5℃!当地的珊瑚礁开始大规模白化!"
林深立即召集团队:"准备'太平洋之光号'。小棠,带上你的大虫子翻译器。我们需要深渊的指导。"
当团队抵达太平洋中部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痛。曾经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如今一片惨白,死去的珊瑚骨架散落在海底,像一座座白色的坟墓。
"温度还在上升。"苏念看着温度计,"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片珊瑚礁将在两周内完全死亡。"
小棠启动翻译器,试图与大虫子联系。设备发出嗡鸣,屏幕上出现了一串紧急信号。
"它在说什么?"林深紧张地问。
"它在分享一种'热休克蛋白'的基因序列。"小棠快速翻译,"这种蛋白能帮助珊瑚在高温下保持细胞活性。还有一个……位置坐标。"
屏幕上显示出太平洋深处的一个坐标——那里是马里亚纳海沟的延伸区域,从未有人类到达过。
"它要我们去那里。"小棠的声音发颤,"它要在那里给我们一个惊喜。"
四、深渊的礼物
"蛟龙-XXX"号载着团队向马里亚纳海沟深处下潜。
"到达坐标点。"林深看着深度表,"11,000米,接近海沟最深处。"
探照灯亮起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海底的景象让他们震撼——这里不是预想中的荒芜,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绿洲"。巨大的管蠕虫、奇特的盲虾、还有各种前所未见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