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位于口腔中间发声,从喉咙发出的音是正宫音,声音极为悠长、低沉、浑浊,具有深沉雄厚、雄浑洪亮的韵味。张开嘴巴、打开上腭发声,从口腔发出的音是商音,声音较长、低沉、浑浊,带有铿锵有力、清晰肃正的韵味。嘴唇撮起发出的音,极为短促、高亢、清亮,声音轻柔细腻、通透,这是尖利的羽音。舌头轻触牙齿发出的音,较为短促、高亢、清亮,具有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韵味,这时徵音就发出来了。舌头内缩发出的角音,声音流畅、中正平和,长短、高低、清浊协调,韵味和谐。
【注释】这是在说明五脏发出正常声音的诊断方法。经典上说:上天以五气滋养人,五气从鼻吸入,藏于心肺,使得人的面色明润,声音能够彰显。所以五脏各有其正声,与五音相契合。比如舌位于口腔中间,声音从喉咙发出,这就是宫音的正音;其声极为悠长、低沉、浑浊,有深沉雄厚的韵味,属土,与脾相通。张开嘴巴、打开上腭,声音从口腔发出,这就是商音的正音;其声较长、低沉、浑浊,有铿锵有力、清晰肃正的韵味,属金,与肺相通。嘴唇撮起发声,声音从嘴唇发出,这就是羽音的正音;其声极为短促、高亢、清亮,有轻柔细腻、尖利的韵味,属水,与肾相通。舌头轻触牙齿发声,这就是徵音的正音;其声较为短促、高亢、清亮,有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韵味,属火,与心相通。舌头内缩发声,这就是角音的正音;其声长短、高低、清浊相互调和,有流畅中正的韵味,属木,与肝相通。这些是五脏没有疾病时发出的正常声音。腭,就是牙齿根部的肉。
喜悦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愉悦舒展的声音。愤怒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忿恨严厉的声音。哀伤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悲伤嘶喊的声音。快乐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舒缓的声音。崇敬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端正肃穆的声音。怜爱之情在心中有所感触,会发出温和的声音。
【注释】前文依据咽喉、会厌、舌、牙齿、口唇等部位禀赋的差异,来辨别并非由疾病导致的声音。这里又通过人的情感、对事物的感触而发出的声音,进一步说明非疾病状态下的声音。例如,当喜悦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愉悦且舒展的;愤怒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忿恨急切且严厉的;哀伤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悲伤凄惨且带有嘶喊的;快乐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舒畅而不急促的;崇敬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端正肃穆且收敛的;怜爱之情在心中有所触动时,发出的声音必定是温柔且平和的。医者通过对这些非疾病声音的类比推理,自然就能够识别出由疾病导致的异常声音。
五声发生变化,出现变化就意味着疾病产生。肝应呼,若呼的声音急迫;心应笑,若笑的声音过盛;脾应歌,若歌的声音散漫;肺应哭,若哭的声音短促;肾应呻,若呻的声音低微。如果此时出现相克的面色,情况就凶险。
【注释】这是依据五声发生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五声失去正常状态,就称为变,一旦发生变化,疾病就产生了。肝主呼,如果呼气声急促,说明肝声失去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产生于肝。心主笑,如果笑声过盛,说明心声失去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产生于心。脾主歌,如果歌声散漫,说明脾声失去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产生于脾。肺主哭,如果哭声短促,说明肺声失去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产生于肺。肾主呻,如果呻声低微,说明肾声失去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产生于肾。所谓色克则凶,比如肝病导致呼气急迫,若同时出现相克的白色(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白色属肺),就预示着凶险。其他脏腑以此类推。
喜欢说话的人多属热证,懒于说话的人多属寒证。说话声音强壮有力的为实证,说话声音轻微的为虚证。说话声音微弱,难以接续,可知是正气被夺。胡言乱语、语无伦次,表明神明已经丧失。
【注释】这是通过声音来诊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的方法。《中藏经》说:阳证多言语,属于热证;阴证无声,属于寒证。说话声音强壮严厉,是实证;说话声音轻微,是虚证。如果说话声音微小,难以从喉部发出,想要说话却无法继续说下去,这就是正气被夺。胡言乱语,分不清亲疏,是神明丧失的表现,这些情况大多预示着死亡。
失音且声音沉重,是内有火气而外受风寒。疮疡疼痛且持续时间久,这是劳累导致的声音嘶哑。患哑风而不能言语,即便医治,生命也难以保全。因歌唱而失音,即便不治疗也能痊愈。
【注释】这是在说明失音作为病症,有不同情况的诊断方法。失音同时声音粗重,是因为体内的火气被外界的寒气所遏制,郁积在肺部。倘若声音并非粗重,并且伴有疮疡溃烂疼痛,且长时间不好,这是由于劳累导致的嘶哑。小儿因抽风而不能言语,大人因中风而不能言语,都叫做哑风,即便竭尽全力进行医治,生命终究难以挽回,这是因为金(肺属金)不能克制木(肝属木,风多与肝相关)。因歌唱导致失音的,是由于唱歌损伤了喉咙,即便不治疗也能够自行痊愈。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