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
治疗热邪结聚在体内,出现胃脘部拘急不适,呕吐不止,心中郁闷且微微烦躁,同时仍然存在柴胡汤证(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少阳经证候)的情况,就可以用大柴胡汤来泻下热结。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芍药(三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药,用一斗二升的水来煎煮,煮到剩下六升,滤去药渣后再煎,每次温热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注释】柴胡汤证还存在,同时又有里热实证,所以创立了和解少阳兼治里实的两解之法。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用枳实、芍药,仍然是既解除表邪又调和里气。去掉人参、甘草,是因为里气不虚。稍微加一点大黄,用来泻除结聚的热邪。把生姜的用量加倍,是因为呕吐不止。这个方剂,柴胡有了加倍用量的生姜辅助,解除半表之邪的功效迅速;枳实、芍药有了少量的大黄配合,攻治半里之实的效果和缓。虽然说是泻下之剂,但也是泻下剂中比较平和的方剂。
柴胡桂枝汤
患伤寒六七天的时候,出现发热、轻微怕冷,四肢关节剧烈疼痛,微微呕吐,胃脘部支撑胀满不适,这是太阳经和少阳经同时发病的情况,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来主治。
药物组成: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洗净)、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掰开)、生姜(一两半,切成片)
以上九味药,用七升水来煎煮,煮到剩下三升,滤去药渣后,分几次温热服用。
【集注】柯琴说:在张仲景的着作中,最为重视柴胡汤和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因为桂枝汤可以解除太阳经肌表的邪气,又能够调节各个经脉的肌表;小柴胡汤可以解除少阳经半表半里的邪气,也能够调和三阳经半表半里的邪气。所以在六经病之外,唯独才有“桂枝证”“柴胡证”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这两个方剂的作用重大,并不局限于某一经的病症。比如“阳浮阴弱”那一条文,是张仲景自己对桂枝证的注释;“血弱气虚”那一条文,也是张仲景自己对柴胡证的注释。桂枝汤证有因误治而形成的坏病,柴胡汤证也有因误治而形成的坏病;桂枝汤证有疑似的病症,柴胡汤证也有疑似的病症。病症看起来像桂枝汤证但实际上不是的情况,比如出现小腿挛急以及胸中痞塞坚硬的症状就是这样。病症看起来像柴胡汤证但实际上不是的情况,本来口渴但喝水后呕吐、进食后呕吐,以及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稍微溏薄的症状就是这样。这一条文所说的是伤寒六七天的时候,正是寒热之症应当消退的时候,却反而出现了发热怕冷等一系列表证,还出现了胃脘部支撑胀满不适等里证,表证和里证都没有解除,按照治疗法则应当表里双解。然而怕冷比较轻微,发热也比较轻微,由此可以推知,虽然四肢关节剧烈疼痛,但全身的骨节并不疼痛;微微呕吐,胃脘部也只是微微痞结,所以称为“支结”。表症虽然还没有消除但已经比较轻了,里症虽然已经出现但还不严重。所以取用桂枝汤的一半剂量,来发散太阳经还没有解除的邪气;取用柴胡汤的一半剂量,来解除少阳经轻微痞结的症状。如果口中不渴,身体有轻微发热的情况,按照法则应当去掉人参;但因为已经六七天了,邪气虽然还没有解除,然而正气已经虚弱,所以仍然使用人参。表证虽然还存在,但疾病的病机已经在里证中有所表现,所以方剂中把柴胡放在桂枝的前面,这是用来双解太阳和少阳两经邪气的轻剂。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