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此条的注释在《伤寒论·阳明篇》中有详细记载,因此不再解释。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漀)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漀)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漀)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按语】“?”字解释为“漀”,在首篇中可以见到相关内容。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二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浮)弦者,衄;脉「浮」(沉)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按语】这里的“脉沉”应该是“脉浮”,而“脉浮”应该是“脉沉”,只有这样文义才连贯恰当,应当予以改正。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按语】此条内容的注释,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有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不再重复解释。
心气「不足」(有余),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语】“心气不足”这四个字,应当是“心气有余”。因为若为“心气不足”,从方剂的治疗逻辑来讲,就无法解释为何要用当前这个方剂进行治疗,所以应当把“心气不足”改为“心气有余”。
痰饮咳嗽第十三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语】在“微者短气”这句话之下,古代版本中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子。但这些句子与前文的文义并不连贯匹配,因此应将其另分为一条,放置在本门类中第二十七条之后。
假令「瘦」(病)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语】“瘦人”的“瘦”字,应当是“病”字;“癫眩”的“癫”字,应当是“巅”字,“巅”指的是头部,这样修改后文义才连贯合理,应当予以改正。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喘),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语】此条在古本中,在“四肢历节痛”之后,有“脉沉者,有留饮”一句,应当将此句另作一条,才符合论述脉象的意义。“短气而渴”中的“渴”字,应当是“喘”字,并且“四肢”之上,应当存在缺失的文字。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虽利,心下续坚满,甘遂半夏汤主之。
【按语】在“心下续坚满”这句话之后的“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这八个字,应当放在“利反快”这句话的后面。这是在传抄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以应当把这八个字移到正确位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脐)下悸。
【按语】“心下悸”中的“心”字,依据文义及病症逻辑,应当是“脐”字,所以应当进行改正。
支饮「胸」(腹)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语】“支饮胸满”中的“胸”字,应当为“腹”字。因为若是“胸”字,便没有使用承气汤的道理,所以应当予以改正。
脉弦「数」(迟)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语】“脉弦数”中的“数”字,应当是“迟”字。只有这样,才与寒饮病症的医理相契合,所以应当加以改正。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汗)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语】小青龙汤“下已”中的“已”字,应当是“汗”字。原因在于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均属于发汗之剂,所以应作修改。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语】此条内容属于《伤寒论》中厥阴经的典型病症,它与杂病里消渴的含义不同,这必定简册编排出现错误。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语】此条内容应当放置于《虚劳篇》当中,是在流传抄写过程中错排在此处了。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按语】“而大坚”这句话表述不通顺,在“大”字之后,应当有“便”字,所以应当补上这个字。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