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第十五
「少阴脉,紧而沉,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按语】“脉得诸沉者”这一条,是开始论述水气病脉象的内容,理应列在本篇的开头。然而古本在“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等四句,其文义与前后内容不连贯,并且还有文字脱漏的情况。鉴于此,对这四句不做解释,且将其删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语】在“其人消渴”之后,古代版本中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四句话。这四句话与上文的文义不连贯,应当另外分为一条,放在本门类第五条之后,这样才符合里水病的脉象与症状。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按语】“越婢加术汤主之”这七个字,应当放在后面“太阳病脉浮而紧”那一条内容里,“发汗即愈”这句话的后面,如此文义才连贯顺畅,必定是在传抄过程中错排到此处了。只要看看“里有水”这样的表述,就知道里水之证,哪有用越婢加术汤这种发表之药的道理,由此就更能确定此处错简。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语】“其人阴肿”这四个字,应当在“肾水”相关条目中,是在传抄过程中错排到此处了,应当将其移至正确位置。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除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人阴肿。
【按语】在“面反瘦”之后,应当补上上一条中“其人阴肿”这四个字。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语】在“名曰气分”之后,应当补入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十五个字 。如此,上下文义以及方剂与病症的对应关系会更加完整清晰。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语】“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十六字,应是传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只要查看“心下坚”的原本条文内容便可知晓。而“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十五字,应当放在上一条“气分”之后,如此文气才连贯顺畅,且正好对应气分病的治法。由此可见,这必定是在流传过程中简册编排错误,导致此处文字错置,应当将其移回正确位置。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浮)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语】“身体洪肿”中的“洪”字,应当为“浮”字,需作此改正。而“此为黄汗”这四个字,应是在传抄过程中误增的多余文字。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越婢加术汤主之。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语】“脾胀”的“脾”字,从医理及上下文逻辑推断,应当是“肺”字,需加以改正。在“发汗即愈”这句话之后,应当补上前条提到的“越婢加术汤主之”这七个字。
「里」(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语】“里水”的“里”字,从用药逻辑判断,应当为“皮”字。因为里水之症,按常理是没有用麻黄这种药的道理,所以这个“里”字应当改正为“皮”字。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语】“厥而”这两个字,应当是多余的文字。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风)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按语】“为气水”中的“气”字,应当是“风”字。原因在于,若为“气”字,从中医治法原理来讲,便不存在使用发汗之法的依据,而且纵观整个篇章,也并没有“气水”这种病症的相关论述,所以此处“气”字应当改正为“风”字。
黄疸病第十六
腹满「舌」(身)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按语】“舌痿黄”中的“舌”字,依理当为“身”字,应作此改正。
黄疸病,小便不利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按语】在“黄疸病”之后,应当补上“小便不利者”这五个字,茵陈五苓散这个方剂在应用于黄疸病时才有确切的病症依据,应当把这五个字补上。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