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消瘦的人,绕脐周围疼痛,必然是有风冷之邪,导致谷气运行不畅,如果反而用泻下之法,邪气必然上冲,如果不上冲,就会在心下部位形成痞证。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条,阐述寒实症误用寒药泻下的后果。体型消瘦的人,形体与正气都比较虚弱,难以抵御外邪,如果绕脐周围疼痛,必然是风冷之邪损伤脾胃,致使谷气运行不畅。绕脐疼痛,虽然属于实邪,但因为是风冷之邪导致的,所以是寒实症,医生应当用温法来运行气机。如今反而用寒药泻下,风冷之邪如果人体上部正气虚弱就会上冲,中部正气虚弱就会在心下部位痞结,这是必然的道理。
【集注】尤怡说:体型消瘦的人,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风冷之邪容易侵入,侵入后谷气就会留滞不能运行,绕脐周围疼痛,看似里实,实际上是虚冷,应当用温性药物来帮助脾胃运行。却反而用泻下之法,谷气排出而风冷之邪并没有随之排出,正气更加虚弱,邪气没有制约,势必会上冲,如果不上冲,就会在心下部位形成痞证。
寸口脉象弦,就会出现胁下拘急疼痛,患者还会有微微怕冷的症状。
【注释】这是对第一条中两胁疼痛属于寒证含义的详细阐述。寸口脉弦,就是第一条所说的弦脉。胁下拘急疼痛,就是第一条所说的两胁疼痛。怎么知道这是寒症呢?必须是患者有阳虚而微微怕冷的症状,才表明是肝寒导致的疼痛,即便伴有腹满,也应当用温法治疗。
【集注】程林说:弦脉是肝的脉象,属阴。肝脉循行经过胁部内侧,寒主收敛牵引,所以胁下会拘急疼痛,因为体内寒邪强盛,阳气不能在体表运行,所以体表也会微微怕冷。
平素易中寒的人,喜欢打呵欠,患者流清涕,如果伴有发热且面色正常,就容易打喷嚏。
【注释】平素易中寒的人,指的是一向有中寒病症的人。前面通过腹满有时减轻来辨别腹满属于中寒,又通过怕冷辨别胁痛属于中寒,这里通过喜欢打呵欠、流清涕来辨别心胸部位的中寒。欠,就是呵欠。人想要睡觉时喜欢打呵欠,是阴吸引阳入内;睡醒时喜欢打呵欠,是阳引导阴外出。如今中寒而喜欢打呵欠,是阴盛吸引阳气。老年人流清涕,是阳虚;遇到寒冷流清涕,是寒盛。如今中寒而流清涕,是阳气虚寒。如果发热且面色正常,就不是中寒,而是被外界寒邪侵袭,即便有清涕流出,也是因为容易打喷嚏而流出的。
中寒的人,出现下利,这是因为里气虚弱,想要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说明这个人腹中寒。(另一说法为腹中痛)
【注释】上一条通过喜欢打呵欠、清涕自动流出,来辨别心胸部位的中寒;这一条通过下利、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辨别腹中寒。患者出现下利,表明里气素来虚弱,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怎么知道这个人腹中寒呢?大概打喷嚏,就如同自然界的雷气,人体内部阳气在外阴的激发下奋发而出现喷嚏。如今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是阳气想要外出却又滞留,表明阴气强盛,所以知道腹中寒。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脾经受寒出现的症状。寒邪侵袭太阴脾经,阴寒湿邪强盛,阳虚不能固摄,患者就会下利,但通畅多而充实不足,所以属于里虚。大概阳气调和就会打喷嚏,而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是阴寒凝滞在体内,所以腹中患病。
腹中感受寒气,肠鸣如雷且疼痛剧烈,胸胁部气逆胀满,伴有呕吐,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注释】腹中疼痛剧烈,是寒邪所致;腹中肠鸣如雷,是气机不畅。腹中感受寒气,所以肠鸣且疼痛剧烈。胸胁气逆胀满,是肠胃之外的寒气导致的;腹痛、肠鸣、呕吐,是肠胃之中的寒气导致的。用附子粳米汤治疗,可战胜寒气,调和内外,这是治疗腹中寒症的方法。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炙)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心胸部位剧烈疼痛,呕吐且不能进食,腹中寒冷,腹部寒气向上冲,致使腹壁皮肤隆起,出现好像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碰,用大建中汤治疗。
【注释】心胸部位剧烈疼痛,是指腹中向上连及心胸的部位出现剧烈疼痛,之所以称为大寒痛,是因为有四肢厥冷、脉象伏隐等大寒之症的含义。呕吐气逆不能进食,是寒邪强盛,在中焦造成格拒。寒气向上冲,腹壁皮肤隆起,出现好像头足样的块状物,是寒邪强盛,在体表凝聚坚结。上下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碰,表明内至脏腑,外至经络,疼痛剧烈是因为寒邪极为强盛。用大建中汤治疗,蜀椒、干姜可大力驱散寒邪,人参、胶饴可大补脾胃虚寒。服药后盖上被子保暖,使身体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疼痛也会停止。这是治疗心胸部位寒症的方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