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阴肿大而虚”的“虚”字,应当是“痛”字,仔细研读便可知道。
【注释】外感病症,六部脉象浮紧,表明寒气在体表,所以骨节疼痛剧烈;内伤病症,胃脉浮紧,表明寒气在体内,所以腹满绞痛。寒气相搏结,就会出现肠鸣、气转,气转则膈间寒气向下走窜,导致洞泄。如果少阴脉浮而摸不到,表明下焦阳虚,寒气聚集在阴器部位,不能发泄,所以会患疝气,出现阴囊肿大且疼痛的症状。
【集注】方有执说:趺阳所主的胃气衰败,少阴肾水就失去了制约。少阴负趺阳,是顺证。
【注释】这是少阴负趺阳的主要含义。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中厌恶土克水的情况,但在伤寒少阴病中,却唯恐土不能克制水,一旦水泛滥,呕吐、下利等症状就会出现。如果趺阳脉平和,表明胃土有制约之力,水就会受到克制,那么少阴负趺阳就是顺证。所谓顺证,就是土不被水侵犯。
【集注】方有执说:万物依靠土得以生长,人体百骸借助胃得以滋养,水土调和,物产丰富,人得安康,这难道不是天下最顺遂的事吗?古今都说趺阳有脉的人不会死亡,是有道理的。
汪琥说: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背中指端,向上行五寸,距离陷谷穴三寸,是足阳明脉经过的地方,为原穴,所以又名会原。诊法中,病情严重的人,切按此脉来判断生死。伤寒病以胃气为本,趺阳脉不衰,说明胃气尚在,病虽然危急但仍可治疗。
少阴脉弱而涩,弱表明肾阴虚,所以会有轻微烦躁;涩表明脉道滞涩,所以会出现四肢厥冷。
【注释】少阴脉弱而涩,弱是肾阴虚的表现,所以会有轻微烦躁;涩是脉道滞涩的表现,所以会导致肢冷。
【集注】方有执说:弱脉是虚损不足的脉象,阴虚会产生内热,所以会烦躁,但属于虚烦,所以即使烦躁也比较轻微。涩脉表示血液不足且不滑利,不能向上与阳气顺利交接,所以会出现厥冷。
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肾脉微涩的病症。少阴肾动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的凹陷中。
少阴脉摸不到,表明肾气微弱,精血不足,上冲之气急促,向上进入胸膈,宗气反而聚集,血液凝结在心脏下方,阳气向下退,热归于大腿内侧,与阴气相互扰动,使身体失去知觉,这就是尸厥。应当针刺期门穴、巨阙穴。
【注释】少阴脉摸不到,说明肾气衰微,精血减少。肾,是阴中藏阳的脏器,肾阴枯竭,不能潜藏阳气,阳气上冲,急促压迫胸膈,宗气反而被阻碍,聚集而不能运行,血液凝结在心脏下方。阳气既然上冲,到极致必然会退下,退下后大腿内侧就会发热,与阴气相互扰动,这是必然的。虽然会使知觉丧失,身体失去知觉但不会死亡,这就是尸厥。应当针刺期门穴来疏通凝结的血液,针刺巨阙穴来运行宗气,这样或许可以使厥逆症状缓解,病人苏醒。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