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诊脉时,脉来急促,脉去迟缓,也就是出脉急促、入脉迟缓,这种情况叫做内虚外实。初次诊脉时,脉来迟缓,脉去急促,也就是出脉迟缓、入脉急促,这种情况叫做内实外虚。
【注释】这里说的是初次诊脉时,通过脉的来去疾迟来诊断表里虚实的方法。来,是脉从内里出来,属阳,所以用来候表;去,是脉向内归入,属阴,所以用来候里;疾,是脉象数且急促,代表有余,所以用来候实;迟,是脉象缓慢,代表不足,所以用来候虚。也就是说,如果脉出来急促,归入迟缓,就是表实里虚,所以叫做内虚外实。如果脉出来迟缓,归入急促,就是表虚里实,所以叫做内实外虚。
【集注】方有执说:来,是从骨肉之间出来到达皮肤表面,是气上升的表现;去,是从皮肤表面回到骨肉之间,是气下降的表现。呼出时脉来,吸入时脉去。经典说:来的属阳,去的属阴。疾是阳太过,迟是阴不及。内虚外实,是阴不及而阳太过;内实外虚,是阴太过而阳不及。所以脉的来去出入,是脉象的关键;内外虚实,是病症的纲领。知晓内外的阴阳属性,分辨何为虚何为实,是诊断者的关键要点。
假如脉象来的时候微弱,去的时候盛大,所以叫做“反”,病症在里。脉象来的时候头部小根部大,所以叫做“覆”,病症在表。如果上部脉象微小且头部小,就会出汗;如果下部脉象微小且根部大,就会出现关格(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已名格)不通,无法排尿。头部没有汗的可以治疗,有汗的则会死亡。
【按语】脉象来的时候头部小根部大,应当是脉来盛大去时微小。上部微小且头部小,应当是上部脉象微小,代表阴盛。下部微小且根部大,应当是下部脉象微小,代表阳盛,这样才与上下的含义相符。
【注释】上文通过脉的来去疾迟来诊察内外虚实,这里通过脉的来去大小来诊断表里盛衰的病症。脉来的时候微小,去的时候反而盛大,这是相反的征象,所以叫做“反脉”。脉来的时候越来越盛大,去的时候微小,这是翻转的征象,所以叫做“覆脉”。出现“反脉”,病症在里,为阴盛;出现“覆脉”,病症在表,为阳盛。阳盛就会发生格证,阴盛就会发生关证,阴阳盛极而不能相互交通,就会出现关格之症。头部无汗,说明阳气尚未脱离阴气,所以可以治疗。有汗则表明阳气已经向上脱失,所以说会死亡。
寸口部位,若卫气强盛,这种脉象叫做“高”;若营气强盛,这种脉象叫做“章”。“高”与“章”相互结合,叫做“纲”。若卫气虚弱,这种脉象叫做“惵”;若营气虚弱,这种脉象叫做“卑”。“惵”与“卑”相互结合,叫做“损”。若卫气平和,这种脉象叫做“缓”;若营气平和,这种脉象叫做“迟”。“缓”与“迟”相互结合,叫做“沉”。
【按语】此处说的“名曰沉”的“沉”字,应当是“强”字,研读下文自然就会明白。
【注释】这是对上一条内容,关于脉象来去盛衰状态的详细阐释。寸口,泛指寸、关、尺三部。卫气主司气,属阳,用于候察表证;营气主司血,属阴,用于候察里证。脉象随着手指按压有力地向上而来,这是卫气强盛,称之为“高”;脉象随着手指按压有力地向下而去,这是营气强盛,称之为“章”。“高”意味着脉象长而强盛,“章”意味着脉象分明。“高”与“章”相结合,称为“纲”,所谓“纲”,是因为营卫之气都有余,有总揽之意。脉象随着手指按压无力地向上而来,这是卫气虚弱,称之为“惵”;脉象随着手指按压无力地向下而去,这是营气虚弱,称之为“卑”。“惵”形容脉象恍惚,“卑”形容脉象缩下,“惵”与“卑”相结合,称为“损”,所谓“损”,是因为营卫之气都不足,有消缩之意。如果“高章”“惵卑”这样的脉象,与不疾不徐、“缓迟”的脉象同时出现,那么强盛的不至于太过,虚弱的不至于衰弱,都可称为平和的脉象。这里说的“强”,就是下文所阐述的意思。
寸口脉象表现为“缓”且“迟”,“缓”意味着阳气增长,此时人的面色鲜明,容颜光彩,声音清扬,毛发润泽;“迟”意味着阴气强盛,此时人的骨髓生长,血液充足,肌肉紧实。阴阳相互协调,营卫之气都能正常运行,刚柔相互匹配,这种情况就叫做“强”。
【按语】“薄鲜鞕”三个字不成句子,应该是多余的文字,应当删去。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来解释“强”字的含义。意思是说,大凡人如果禀受的阳气旺盛,就会出现“高章”那样强盛的脉象;如果禀受的阴气旺盛,就会出现“惵卑”那样虚弱的脉象,这是普通人的常见脉象。如果能同时见到“缓迟”这样平和的脉象,这才表明阴阳相互协调,营卫之气相互和谐,才可以称为“强”。所谓“强”,就是指面色鲜明、容颜光彩、血液充足、肌肉紧实的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