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面赤这一症状,劳损导致午后颧骨发红,属于骨蒸阴虚。格阳导致的浮红,伴有手足厥冷、下利、脉象微弱,属于阳虚。赤色深重,伴有潮热、大便坚硬,属于里实。赤色浅淡,伴有恶寒、无汗,属于表实。气短、脉象涩,内因多为气血虚弱,若因外因导致气短,呼吸必定粗重,这是汗出不畅,邪气壅塞胸中,无法顺畅呼吸的气短,并非发汗过度伤气,正气虚弱不能接续呼吸的气短。外因导致的脉象涩必定有力,这是汗出不畅,邪气壅滞,营卫之气不能流通的脉象涩,并非发汗过度伤津液,津液不足不能滋养脉道的脉象涩。
【集注】王肯堂说:因是太阳经的病,所以应当发汗;因涉及阳明经,所以应当微微发汗。“先”字很有顺序,这是仲景用药的关键。攻下用大、小承气汤,发汗用麻黄等汤。
程应旄说:太阳经病已转至阳明经,应按阳明经病症治疗。然而担心在传变过程中,表邪尚未完全去除,里邪趁其未深入,两邪相互对峙,先后症状交替出现,这就是并病。即便表证少里证多,终究是带有表证的阳明病。太阳经一般不应有腹痛,因邪气没有出路,想要向内攻,所以疼痛部位不定且找不到确切之处。
林澜说:汗出不畅,脉象必定涩,不再次发汗,邪气怎么能去除呢?由此可知,未发汗时是并病,已发汗则病转至阳明经。未发汗时阳气郁滞在表,已发汗则是汗出不畅。汗出不畅的,必须再次发汗;病转至阳明经的,必须攻下;未发汗的,可微微发汗;阳气郁滞的,可通过发汗来解除。邪气来源不同,病症自然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阳并病,若太阳经症状消失,仅出现潮热,手脚不断出汗,大便困难且胡言乱语,此时攻下即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二阳并病,即太阳经与阳明经同病。太阳经症状消失,病邪全部归并到阳明经,所以仅出现潮热,手脚不断出汗,大便困难且胡言乱语,这些都是阳明胃实症的表现,所以攻下即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喻昌说:这两条并病的论述,都是关于太阳经与阳明经的。上一条病刚传入阳明经,太阳经邪气未除,所以仍应发汗;这一条病已完全传入阳明经,太阳经症状消失,病邪全部归并到阳明经,所以应当攻下。
程知说:并病,是指一经症状多,一经症状少,有归并的趋势。太阳经症状消失,病邪归并到阳明经,仅手脚不断出汗,这表明大便已干结,用大承气汤来清下胃热即可。
太阳经与少阳经并病,出现头项部僵硬疼痛,或者头目眩晕、昏冒,有时感觉如同结胸,心下部位痞塞坚硬,此时应当针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穴位。千万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出现谵语。如果脉象弦,过了五六天,谵语仍不止,应当针刺期门穴。
【注释】因为是太阳经与少阳经并病,所以出现头项部僵硬疼痛,或者头目眩晕、昏冒,有时感觉如同结胸,心下部位痞塞坚硬的症状。这里说的“或”“时如”,是指两阳经归并的病情尚不稳定的状态。病情状态不稳定,不适合用药,应当针刺肺俞穴,以泻太阳经之邪,因为太阳经与肺经相通;应当针刺肝俞穴,以泻少阳经之邪,因为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通过针刺来等待病情变化的时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头项部僵硬疼痛当作太阳经的邪气,把头目眩晕、胸部满闷当作少阳经的邪气,进而发汗,那么两阳经的邪气就会趁着燥热侵入胃腑,从而引发谵语。假如脉象长大,还算是顺证,可以攻下。现在脉象不大而弦,过了五六天谵语仍不止,这是脾土受病而出现肝木之脉象,叫做“负”。所谓“负”,就是相克贼害的意思。此时千万不可攻下,应当针刺期门穴,直接泻肝经之邪。
【集注】方有执说:“并”,如同“合”的意思。彼此相互兼合,但存在轻重、多少的不同,就叫做“并”。大概因为少阳经间隔着阳明经,距离太阳经较远,所以只是兼并发病。
喻昌说:少阳经的脉络,环绕胁肋、胸间,与太阳经的邪气合并,就与结胸证看似相同但实际不同。肝与胆相表里,针刺肝俞穴就是为了泻胆经之邪。膀胱与肺虽不相表里,但肺主气,针刺肺俞穴以通调气机,这样膀胱的气化功能得以运行,邪气自然就不能停留。发汗会导致谵语,这与合病中木气过盛克制脾土的意思相同。脉象弦也就是合病中少阳经气胜而阳明经气“负”的另一种说法,针刺期门穴是为了泻除过盛的木邪。
林澜说:大椎就是百劳穴,在第一椎上的凹陷处,主要用于泻除胸中的各种热气。第一间怀疑就是商阳穴,在手食指内侧,主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各距离脊柱二寸,这两个穴位都主要用于泻除五脏的热邪。期门穴在乳根二肋端,主治伤寒,胸中烦热,病过经而汗不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