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彩学得认真,笔记本上画满了矿物图谱。但当她第一次独立锻银时,陨铁却在坩埚里炸开了花。
"缺了样东西。"吴师傅咳嗽着,从怀里掏出个小陶罐。打开后,里面是种散发着松香的褐色粉末。
"这是..."阿彩凑近闻了闻,"烧过的蜂巢?"
老人点头:"银魄要蜂魂引。我爷爷那会儿,取蜜都不戴面罩——要让银器记住人味儿。"
当晚,阿彩的作品终于成型:一枚融合了传统太阳纹与数控雕刻的胸针。吴师傅把它放在耳边摇了摇,露出难得的笑容:"响得好,像年轻时的我。
新公路通车仪式上,副县长亲自驾驶第一辆车——车头绑着苗家传统的"开路鸡",红绸带在风中猎猎作响。
龙安心站在新建的合作社牌匾下,看着LED屏滚动播放宣传片。当放到地龙烘干系统的镜头时,背景音乐突然变成了阿强改编的电子芦笙曲。
"怎么样?"这个前钢筋工得意地调试着音响,"我把务婆唱的古歌采样了,加上现代编曲..."
欢快的旋律中,没人注意到吴师傅悄悄离开了人群。老人独自走向后山,在祖坟前摆下三样东西:一把新打的银钥匙,一包真空包装的刺梨干,还有那张政策文件复印件。
山风拂过纸页,露出文件背面龙安心父亲当年写的批注:"路修通时,记得给银器刻上新纹——要像彩虹那样,连着山两头。"
县政府的黑色帕萨特在晨雾中艰难爬坡,排气管在泥泞路上犁出两道深沟。龙安心带着合作社的青壮年们正在修补被暴雨冲垮的引水渠,远远看见车轮打滑溅起的泥浆把新刷的"乡村振兴"标语墙染成了迷彩色。
"搭把手!"龙安心甩下铁锹。八个汉子喊着苗家号子推车时,他闻到副县长皮鞋上刺鼻的鞋油味——和在广州工地见过的包工头一个牌子。
文件交接仪式在晒谷场举行。秘书小刘刚展开烫金封面的红头文件,一阵穿堂风就把纸张吹得哗啦作响。潘阿婆的银项圈"铛"地压住纸角,阳光下内壁"光绪二十三年雷山官银"的铭文清晰可辨。
"巧了!"副县长指着文件编号,"今年第23号文件,正好配您这项圈的年款!"
围观人群的笑声惊飞了晒架上的麻雀。龙安心翻到资金分配页时,发现"设备采购"栏有人用铅笔写着苗文"当心",笔迹和父亲笔记里的批注一模一样。
德国产的真空包装机像头银白色怪兽蹲在厂房中央。技术员小王刚插上电源,务婆就往传送带上撒了把枫叶。
"使不得啊!"小王急得直跺脚。
老人不紧不慢解开蓝布包,取出块黑褐色的老刺梨干:"三十年前用土灶烘的,枫叶裹着埋在地龙洞。"
检测仪器的警报声让所有人屏住呼吸——菌落数竟比真空包装的还低20%。大学生村官盯着光谱仪突然大喊:"是槲皮素!枫叶里的天然抗菌剂形成了微胶囊!"
争论持续到深夜。年轻人坚持全自动化,老人们搬出务婆的"三不箴言":不伤古法、不丢手艺、不断根脉。吴晓梅突然掀开织布机,取出个苗锦口袋:"看!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透气保鲜'!"
最终方案令人叫绝:在真空机前加装杉木熏蒸箱,结构完全复制蒸糯米用的甑子。试运行那天,枫香混合着刺梨的甜香弥漫整个车间,连县质检局带来的德国牧羊犬都趴在出料口不肯走。
阿强工具箱里掉出的安全帽扣还带着当年火灾的焦痕。他调试数控机床时,袖口露出的烫伤疤痕让龙安心想起那个闷热的夏夜——他们用身体挡住漏电的搅拌机,救下了整个施工队。
"那栋楼最后还是塌了。"阿强啐掉烟头,"王老板用劣质钢筋,现在倒搞起'民族文化产业园'。"
电脑突然蓝屏,代码如瀑布般倾泻。阿强脸色骤变:"有人在系统里植入了比特币挖矿程序!"追踪到的IP地址直指省城某写字楼——正是王老板公司的楼层。
龙安心捏着那张"苗疆古镇"宣传单,效果图上抄袭的吊脚楼群连瓦片数量都和凯寨一样。阿强突然拆开机床主板:"看!他们还在芯片上刻了标记!"
显微镜下,集成电路板表面赫然是微型"王"字商标。这手法龙安心太熟悉了——二十年前工地上的劣质钢筋,也都打着这样的钢印。
支教老师小林举着"我爱北京"的识字卡,孩子们跟读的声音被窗外务婆的古歌冲得七零八落。小阿朵突然用苗语提问:"老师,'天安门'用苗话怎么说?"
年轻教师求助地看向老校长。老人用火塘炭在墙上画了个"天"字象形符,形如展翅的蝴蝶。督查组破门而入时,看见满墙汉字与苗文对照的"日月星辰",最年长的组员突然红了眼眶——那个"天"字符号,和他母亲绣在围裙上的一模一样。
"我阿妈说..."这位严肃的处级干部哽咽道,"蝴蝶妈妈生下的天,要用地上的歌来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