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如白晚了三天到武汉。
郑雨补了酒宴,第二天何志彬与楚如白就动身,奔赴郭孝天的喜宴。
一路上,两人都沉浸在回忆与猜测当中。许久没回去,不知道绥德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和景,是否还和两年前的一样?
楚如白特别想见到小云霄,在满堂川的那些日子,是小云霄的陪伴让自己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他还想见到田茂德一家,特别相信茂德嫂做的饭菜……他还想见到满堂川的那些远山近树,想念那些冬暖夏凉的窑洞,想念放羊人那些飘荡于山谷之中的陕北民歌……想到这儿,他看了一眼何志彬,突然一阵内疚,自己所想念的却是何志彬内心无法抹去的痛。
的确,对于何志彬来说,绥德的每一处于他都是一种无法抹去的痛,就像一处伤口,从未愈合,被强作的笑容与意志覆盖着,而此时,火车的每向前一米的移动,无异于都在一点点揭开那个被包覆着的伤口,每一下都是一种痛。
绥德是痛,但是何志彬又不得不面对这种痛,他知道逃避不是办法,终究还是要去面对,更何况绥德于他又不完全只是痛,还有郭孝天、李小树、王惠芬、于莲芝这些人。
想到于莲芝,叶琳瑶再次激活了何志彬的大脑。
当初,他与叶琳瑶决定资助王惠芬和于莲芝两人时就做了分工,他的重心在王惠芬,而于叶琳瑶的重心在于莲芝。两人的资助不仅仅局限于学费上的帮助,还有学业上的辅导。
何志彬对王惠芬的辅导一直持续到她考入绥德师范,之后便转入了精神上的鼓励,而王惠芬工作之后,支助也就停止了,但是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这让他想到一件事,叶琳瑶会不会和于莲芝也保持着书信往来?这是以前一直被忽略的一件事。再仔细想想,叶琳瑶出事后,虽然自己把于莲芝的资助一事揽了过来,但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交流却不如与王惠芬的,特别是最近一年,于莲芝寄给他的书信逐步减少,他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想法令何志极兴奋,他想快点见到于莲芝,或许这是他能快速获取到叶琳瑶信息的重要途径。
虽然何志彬想到绥德的心十分急切,但是期间的路程却并未因此而改变,武汉到绥德依旧是长途漫漫,几经辗转。
一路上,景随车移,虽有些许变化,但依旧抹去眼中的那一处处浓郁的黄土地的色彩。黄土高原上虽然生出了一抹绿意,但是荆山的绿、淮海路的梧桐相比却又算不得什么。
何志彬希望这里发生改变,不奢望翻天覆地,至少绿意如春。眼前的景象虽然不尽人意,但是他坚信,只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意志坚定,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大。
为了这种改变,何志彬回到上海后没少用心,他曾经花了半年的时间与《浦江经济报》合作,汤小米特意为他开辟了专栏,名字就叫《归来之后看陕北》。
半年时间,一共二十四期,何志彬可谓用心至极,把他对陕北的喜爱充分体现出来。这件事情不仅得到了绥德县上的支持,就连榆林的领导们也十分关注,特意组织了专项小组配合何志彬的专栏。
从地貌到历史,从风物到小吃,从特产到产业,从现状到未来,何志彬可谓是倾尽全力,他想让更多人关注这片土地,想让这片土地告别过去的贫瘠,想让这片土地随着这个时代的转变而变,想让更多的郭孝天、王惠芬、于莲芝涌现出来,这也算是对这片曾经陪伴过的土地能尽的一份心意。
何志彬的付出并非毫无价值。
《归来之后看陕北》正好是在九七之后,在一股磅礴力量之中,这个专栏获得了1998年“优秀专栏”的荣誉,何志彬也因此再一次声名大噪。
专栏推出后,绥德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据县上的工作人员反馈,关注教育人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来绥德对接支助援教工作;关注农业的人也多了,县里的主要农作物“黄小米”也成了外地人青睐的对象;就连传统的石雕手工艺也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县上几家手艺作坊也因此获得了络绎不绝的订单。而这一切,皆归功于《归来之后看陕北》。
何志彬一直没有把这个专栏的成功当作个人功劳,这正是汤小米最欣赏他的地方。何志彬的团队意识是每一家报社都想要的,正是因为这种团队意识,《浦江经济报》才能在全国众多经济类媒体脱颖而出。
当然,在专栏推出的过程中,汤小米也确实以行动给予何志彬最大的支持。先不说楚如白对专栏的付出,单是后面配备的对接团队就有三人,这对于信息及资料的筛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何志彬顺利完成专栏写作工作提供了条件。
知道何志彬要“回来”,县上领导提前做好了工作安排。当何志彬和楚如白所乘坐的长途汽车抵达绥德汽车站时,就远远看到守候在车站门口的欢迎队伍,这阵势令两人受宠若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