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领导的带领下,宣传、财政、农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对口单位的领导全部一起出动,聚合成一支声势浩大,级别很高的迎接队伍。这不同于县上任何一次接待任务,不带有目的性,而是心存感激的欢迎,这个声势,早已盖过了郭孝天的婚礼阵势,反倒令两人都甚感不安。
何志彬和楚如白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欢迎阵势。
在县里与一众领导座谈交流完之后,这才知道是那个专栏的作用。两人为此深感不安,在他们看来,那个专栏不过是作为一名新闻人应该做的事情,换作任何一位具备职业素养的新闻人都会去做,根本不值得县里如此大张旗鼓的接待。
接待的人群中,郭孝天和李小树也在其中。
这两年,李小树也得到了县里的重用,已经从教育局调至县委任职,虽然还是主抓教育口,但是级别已是今非昔比。
何志彬和楚如白回绥德的消息正是李小树从郭孝天那里得到的。
对于这两个人,李小树印象深刻。这两年来绥德支教的人很多,唯有何志彬成为心结。他时常自责,当年要不是因为工作上的疏忽,叶琳瑶就不会出事,何志彬就不会失去爱情,两个人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而何志彬对叶琳瑶的用情至深也令所有观者心疼。
何志彬离开绥德后,李小树一直在绥德默默地关注着他。
郭孝天曾经告诉他,何志彬是《浦江经济报》的实习记者,还未正式参加工作就已经在上海新闻圈小有名气。李小树觉得应该从行动上去支持何志彬,就自掏腰包订了《浦江经济报》。
《归来之后看陕北》第一期内容刊出后,李小树成为绥德第一名读者。文章的内容令他惊喜,本以为绥德会成为何志彬内心的阴影,大概率一生都不会再踏入这里,没想到会整出个专栏,更加没想到《浦江经济报》这样的知名媒体居然会如此支持。
李小树将那期《浦江经济报》拿给了县委教育口的领导,领导看完第一期的内容后,赶紧上报,县上主管领导马上组织了专项小组,并快速与《浦江经济报》取得了联系,就这样,《归来之后看陕北》从个人行为变成了群体行为。
何志彬和楚如白只是从郭孝天那里听说了《归来之后看陕北》所产生的效益,跟县上领导们所介绍的情况相比,只能算是触及皮毛,真正的效益只有县委各口上的领导们最清楚,那些效益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转化,是切切实实改变民生现状的事实。在县上的领导们看来,一位记者的基本发心,却成为一粒可以改变未来的种子,这样的功能,值得他们用这样的阵势来欢迎何志彬和楚如白。
接受完县上领导们的接待,郭孝天把两人安排在县招待所住下,原本他是打算让两人住在学校里,招待所的房间是县委批的,还特意安排了一台车,要带他们重走一次曾经待过的地方,再一次令两人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婚礼安排在国庆当天,也就是两人到达后的第三天,这中间还有两天时间,两人决定单独行动,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路。郭孝天因为要忙婚礼的事,不能相陪,只能让他们自己活动。两人还拒绝了县上安排的车,觉得既然要重走一遍,自然要用曾经的交通工具。领导们拗不过,只好重新安排了两辆二八大杠给他们。
第一站,自然是绥德一中。
一中对于楚如白来说记忆不多,毕竟那是何志彬和叶琳瑶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楚如白有点担心,这个地方会不会再次激发何志彬的伤心往事。
其实,楚如白的担心有些多余。这个问题,决定来绥德的时候,何志彬就已经想清楚了。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尊重选择,这样,绥德之行才会变得有意义。
阔别数年,一中的变化似乎并不大,除了外墙近期粉饰一新之外,其它并无改变。最令何志彬开心的是,门卫大爷看见何志彬居然会脱口而出“何老师,很久不见……”。大爷虽然有了白发,但依旧和以前那般健朗。
踏进一中大门的那一瞬间,何志彬便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所见之处,皆是与叶琳瑶的身影,突然感觉此次的绥德之行似乎是一次祭奠与叶琳瑶的爱情之旅。
关于爱情,何志彬已经快失去了对它基本的认知,唯有叶琳瑶的温度与气息犹存。
走在校园中,每一处都能看见叶琳瑶的微笑,那个微笑还是老样子,没有改变,纯真而美好,能治愈世间一切伤痕。还有眼神,何志彬没有忘记,叶琳瑶的看自己的眼神永远充满着爱意,而此时却又多一份期待,仿佛在对自己召唤。
何志彬意识到与叶琳瑶分开的这两年,所有外置的样子不过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悲伤,为了不令自己时刻想起叶琳瑶。而此刻,身陷其中,却再难掩饰,那种悲伤早已跳出,并将整个人团团围住,令他无法挣脱。
楚如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仔细地观察着情绪变化,担心着这位老友会陷入到悲伤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失去心爱之人的感受他是品尝过的,而何志彬此时的情绪变化也正如当初他与叶清灵分手时一样,幸好,那个时候有何志彬陪在他的身边,而此时,也幸好有他陪在何志彬身边,这大概就是他们能保持小十年友谊的原因吧,连受伤的时候都有同样的情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