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奉天殿内的气氛,紧张得仿佛一点即燃的火药桶,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焦灼的气息。当瓦剌大军压境的军报第七次如惊雷般送进殿中时,兵部侍郎石亨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快步出班,拱手奏道:“陛下!也先的铁骑已如乌云般压至宣府,距离京师不过区区三百里。如今国势危急至此,陛下若再不亲率大军出征,军心民心恐将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他的话音刚落,仿若一阵连锁反应,十余员武将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声若洪钟般齐声道:“臣等恳请陛下御驾亲征,扬我大明天威!让那瓦剌蛮夷见识我大明之不可侵犯!”
朱祁镇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这些请战的将领。他看得出来,他们之中,有人是真的忧心国难,神色急切,可也有人眼神闪烁不定,似乎藏着不为人知的别样心思。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昨夜王瑾送来的密报:石亨的侄子石彪,上月在天津造船厂 “视察” 时,竟曾夜会平波王府的幕僚刘承恩,两人密谈了足足两个时辰。
“亲征?” 朱祁镇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威严,瞬间让整个大殿安静得落针可闻,“石卿家,你且说说,打算动用多少兵员、多少粮草,又需多少时辰,陪朕去宣府这一趟?”石亨微微一愣,显然没料到皇帝会如此细致地发问:“臣…… 臣以为,应当征调京营三万精锐,神机营五千锐卒,再征发民夫五万,押送粮草十五万石。如此,十日之内便可抵达宣府……”
“十五日。” 朱祁镇毫不留情地打断他,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就按你这套人马安排,从粮草出库到大军开拔,至少就得三日。每日行军三十里,到达宣府需十日。可你可曾算过途中的损耗?三万军士,每日耗粮三百石,五万民夫,每日耗粮五百石,再加上马匹所需的草料,每日总计耗粮一千二百石。如此算来,十五日行军,光是在路上就要消耗一万八千石粮食。这还未将民夫逃亡、车辆损毁以及雨水延误等因素考虑在内。等你千辛万苦到了宣府,那十五万石粮食最多也就剩下十二万石,也仅仅够大军支撑两个月。可两个月之后呢?难道再从遥远的江南紧急调粮?”
石亨被问得额头冷汗直冒,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但他仍梗着脖子,试图争辩:“陛下!兵贵神速,怎能因粮秣这些琐碎之事而羁绊不前?”
“兵贵神速?” 朱祁镇冷笑一声,那笑声冷得如同三九寒天里的冰碴子,“宣府总兵杨洪,已在前线修筑了七座坚固的水泥堡垒,每座堡垒中均储存了三万石粮食,足够守军吃上半年。也先那十万铁骑,每日耗粮千石,他们若能抢到粮食倒也罢了,若是抢不到,不出七日,其内部必然大乱。你且说说,究竟是朕花半个月时间亲率大军去宣府快,还是让也先的肚子饿起来更快?”
说罢,他缓缓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御阶,每一步都仿佛重重地踩在众人的心上:“石卿家,朕清楚你们武将心中所想 —— 皇帝亲征,你们便可成为从龙功臣,封妻荫子,尽享荣华。但朕今日要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们,朕的战场,不在宣府那风沙漫天的战场,也不在土木堡那充满血雨腥风之地,而是在这 ——”他抬起手指,重重地戳在自己的太阳穴上,一字一顿地说道:“在调度,在计算,在确保前线的每一个士卒,都能按时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都能拿到足额的饷银,都能射出不会炸膛的箭!”
此时,于谦从容出列,他的声音沉稳得如同千年磐石:“陛下所言极是。臣昨夜已收到四海车马行传来的线报,第一批十万石军粮,已从通州起运,走的是新修的宽敞官道。按照陛下制定的‘驿站接力法’,六百里的路程,四日内必定能够顺利抵达宣府。而且损耗 —— 不到半成。”
“驿站接力?” 有文官低声喃喃,面露疑惑,“这究竟是什么法子?”于谦转过身,面向群臣,有条不紊地解释道:“这是陛下定下的全新规矩。每三十里设立一处粮站,民夫只需负责将粮车从上一站稳稳地推到下一站,返回时顺手将空车推回。如此一来,民夫一日便可往返两次,既不必风餐露宿,忍受路途的艰辛,也不必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粮车若有损坏,粮站备有充足的备用车辆;道路若是毁坏,即刻便有工程队迅速抢修。这,才是打仗真正所需的高效后勤保障!”
殿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叹声。有人瞬间领悟了其中的精妙之处,有人却仍一脸茫然,但所有人都清晰地意识到,皇帝和于谦正在谋划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朱祁镇看着于谦,眼中不禁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这个老头儿,已经彻底理解了他的 “工程思维”,成为了他推行战略的得力臂膀。
“所以,” 朱祁镇回到龙椅之上,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不会去宣府。朕就稳稳地坐在这紫禁城里,紧紧盯着一张图。这张图上,清晰地描绘着全国的每一条官道、每一个粮站、每一座仓库。也先每调动一兵一卒,朕便能知晓他这一步行动要消耗多少粮草;他每抢掠一个村庄,朕便能清楚他这一行为,距离最终的败退又近了几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基建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