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两秒,最终还是把“是否需要提前准备会议纪要模板”这句话,从企业微信输入框里删掉了。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早上8点03分,距离项目启动会还有27分钟,她面前的笔记本摊开着,第一页已经用荧光笔标出三个重点:确认参会人员到场情况、分发项目进度甘特图、记录待办事项责任人。
“小林,昨晚发你的项目需求文档,再打印12份出来,财务组临时加了两个人参会。”项目总监张姐踩着高跟鞋走过工位,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拍在林夏桌角,“还有,会议室的投影仪你再检查一遍,上次就因为分辨率不对,耽误了十分钟。”
“好的张姐,我现在就去。”林夏立刻起身,抓起U盘往打印室跑。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走廊里格外急促,她低头看了眼手机——母亲早上发来的消息还没回,内容是“今天记得带伞,预报有雨”。
打印室的机器嗡嗡作响,林夏盯着逐渐吐出的纸张,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夹边缘。这是她做项目助理的第三年,从一开始连甘特图都看不懂,到现在能提前预判项目里的潜在问题,她的笔记本换了五个,每个扉页都写着同一句话:“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抱着刚打印好的文档赶回会议室时,已经有同事陆续到场。林夏一边分发材料,一边核对参会名单,突然发现研发组的老周没在列。她赶紧掏出手机发消息,却收到老周的回复:“临时被拉去修服务器,可能要迟到半小时,会议重点帮我记一下。”
林夏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研发周工迟到,需同步会议核心内容”,然后快步走到投影仪前,连接电脑、调整分辨率、测试翻页笔,确认一切正常后,才松了口气。这时张姐走了进来,扫了眼整齐摆放的材料和调试好的设备,朝她点了点头——这是张姐为数不多的肯定,林夏心里悄悄泛起一丝暖意。
项目启动会按时开始,张姐站在台前讲解项目目标,林夏坐在角落,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记录。她的会议纪要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会按“待办事项-责任人-截止时间”分类,甚至会标注谁在会议上提出了异议、谁承诺了额外支持。上次有个项目复盘,正是靠着她纪要里的细节,才厘清了某个需求变更的责任方。
“用户侧的需求调研,谁来负责跟进?”张姐突然停住,目光扫过全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没人主动举手——需求调研要频繁对接客户,还要整理海量反馈,是出了名的“苦差事”。
林夏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张姐,我可以试试。我之前跟过两次调研,大概知道流程。”
张姐有些意外,随即点头:“行,那调研这块就交给你,下周五之前把报告给我。”
散会后,同事小李凑过来,压低声音说:“你怎么还主动揽活啊?这调研又累又不讨好,上次小陈做的时候,客户天天改需求,最后还被骂了一顿。”
林夏收拾着会议材料,笑着说:“总得有人做嘛,我多学一点,以后也能帮大家分担更多。”其实她心里也没底,但她记得刚入职时,带她的前辈说过:“项目助理看似做的都是杂事,但每一件事都是项目的螺丝钉,少了哪一颗都不行。”
下午,林夏开始整理需求调研的资料。她先把之前的调研模板找出来,逐行修改,补充了“用户使用场景”“潜在需求预测”两个新模块,又列了一份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对象、时间安排、访谈提纲。忙到傍晚,她才想起母亲的消息,赶紧回复:“妈,我记得带伞了,你别担心。”
刚放下手机,张姐的微信就弹了出来:“明天跟我去见客户,提前准备好需求清单,顺便把上次项目的交付成果整理成PPT。”
林夏立刻回复“收到”,然后重新打开电脑。她知道,今晚又要加班了。
晚上8点,办公室里只剩下林夏一个人。她泡了杯速溶咖啡,开始整理交付成果。为了让PPT更清晰,她把复杂的数据做成图表,把客户反馈按“满意项-待改进项”分类,甚至在每一页的备注里,都写了对应的补充说明。她想起上次张姐带她见客户,客户随口问了一个数据来源,她答不上来,还是张姐解围,那之后她就暗下决心,不管做什么准备,都要做到“有备无患”。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林夏抬头看向窗外,城市的灯光在雨幕中模糊成一片,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说她“太较真”,连写作业都要把字写得工工整整,一点涂改都不允许。那时候她不懂,现在才明白,这份“较真”,其实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工作的负责。
凌晨1点,林夏终于把PPT做完。她反复检查了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数据没有错误,才保存文件。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她突然想起明天要带的需求清单,又折回工位,把清单打印出来,用荧光笔标出重点问题,才放心地锁上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